
(1).古代在租稅正額以外加收的損耗費。 五代 後唐 明宗 時,凡民間納米,每石加收二升,謂之雀鼠耗。 五代 後漢 時 王章 又增至二鬥,名為省耗。參見《新五代史·漢臣傳·王章》。
(2).指白銀交換中加補的損耗量。 鄭觀應 《盛世危言·鑄銀》:“﹝紋銀﹞用之于市肆,則耗損頗多,有加耗,有貼費,有減水,有折色,有庫平、湘平之異,漕平、規平之殊。”
“加耗”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主要涉及古代稅收及貨币流通中的額外損耗,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五代時期的“雀鼠耗”與“省耗”
後唐明宗時期,官府在征收糧食稅時,每石(約60公斤)額外加收二升,名義上是彌補倉儲過程中被麻雀、老鼠消耗的損失,稱為“雀鼠耗”。後漢時期,官員王章将附加稅提高至每石二鬥(約12公斤),稱為“省耗”。
本質與影響
這類加耗實為變相增加賦稅,加重了百姓負擔,反映了古代稅收制度的不合理性。
明清時期,白銀作為主要貨币流通時,因成色、重量差異及熔鑄損耗,交易中需額外補足差額,稱為“加耗”。例如鄭觀應在《盛世危言·鑄銀》中提到,紋銀使用時需附加“加耗”“貼費”等名目,不同地區還存在“庫平”“湘平”等計量标準差異。
作為成語,“加耗”泛指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消耗,導緻資源或精力更加緊張,常用于描述資源浪費或效率低下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記載,可參考《新五代史·漢臣傳·王章》及《盛世危言》等原始資料。
加耗(jiā hào)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增加費用或消耗更多的資源。下面将分别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加耗拆分為兩個部首,加(左上冒號一,四畫)和耗(右上句點一,十畫)。總共有十四畫。
來源:
加耗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高僧傳》卷八的記載:“果有餘財在,某當加耗”,含義為即使有餘錢財,也一定會有消耗。
繁體:
加耗的繁體字為加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寫法中,加耗的“耗”字有時可以寫作“耗”。
例句:
1. 這個項目的進展出乎意料,我們不得不加耗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完成它。
2. 為了提高生産效率,公司決定加耗一些資金來購買新設備。
組詞:
加耗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加大耗費
2. 加重耗損
3. 加劇消耗
近義詞:
1. 增加費用
2. 增加耗損
3. 增大消耗
反義詞:
1. 減少費用
2. 減少耗損
3. 減小消耗
以上是關于“加耗”的詳細解釋和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