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加耗的意思、加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加耗的解釋

(1).古代在租稅正額以外加收的損耗費。 五代 後唐 明宗 時,凡民間納米,每石加收二升,謂之雀鼠耗。 五代 後漢 時 王章 又增至二鬥,名為省耗。參見《新五代史·漢臣傳·王章》。

(2).指白銀交換中加補的損耗量。 鄭觀應 《盛世危言·鑄銀》:“﹝紋銀﹞用之于市肆,則耗損頗多,有加耗,有貼費,有減水,有折色,有庫平、湘平之異,漕平、規平之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加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經濟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額外增加的損耗補償”,常見于古代賦稅制度及物資管理領域。該詞由“加”(增加)和“耗”(損耗)構成,體現對實際損耗的補充性征收行為。

從詞義發展角度看,“加耗”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賦稅制度。官府在征收糧食、絲絹等實物稅時,為避免運輸存儲中的自然損耗,向納稅人多征一定比例的額外物資,稱為“加耗”。例如《宋史·食貨志》記載:“諸路歲輸米,每石加耗四鬥”,說明當時已有明确的加耗比例标準。

在專業辭書釋義中,《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賦稅正項外的加征部分”,《辭海》則補充說明該制度“後期常成為官吏盤剝百姓的手段”。這反映該詞在使用中逐漸衍生出非合理附加稅的貶義色彩,如明代周忱《與行在戶部諸公書》批評:“加耗之征,重困于民”。

現代漢語中,“加耗”偶見于經濟學論著,用于描述生産流通環節中的隱性成本增加現象,但已脫離原稅收術語範疇,使用頻率較低。

網絡擴展解釋

“加耗”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主要涉及古代稅收及貨币流通中的額外損耗,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曆史稅收中的附加損耗

  1. 五代時期的“雀鼠耗”與“省耗”
    後唐明宗時期,官府在征收糧食稅時,每石(約60公斤)額外加收二升,名義上是彌補倉儲過程中被麻雀、老鼠消耗的損失,稱為“雀鼠耗”。後漢時期,官員王章将附加稅提高至每石二鬥(約12公斤),稱為“省耗”。

  2. 本質與影響
    這類加耗實為變相增加賦稅,加重了百姓負擔,反映了古代稅收制度的不合理性。

二、白銀流通中的損耗補償

明清時期,白銀作為主要貨币流通時,因成色、重量差異及熔鑄損耗,交易中需額外補足差額,稱為“加耗”。例如鄭觀應在《盛世危言·鑄銀》中提到,紋銀使用時需附加“加耗”“貼費”等名目,不同地區還存在“庫平”“湘平”等計量标準差異。

三、現代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加耗”泛指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消耗,導緻資源或精力更加緊張,常用于描述資源浪費或效率低下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記載,可參考《新五代史·漢臣傳·王章》及《盛世危言》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半截腰瘢疣包圓兒巴紮八字帖标題簿録長歌償墾鏟斜待賈而沽妲己奠楹方桃譬李繁英番陣蜚遯豐注馮資輻車過勝鑒裁匠氏角佩積誠敬辭禁诃齎捧郡符科醮老倒料民立像龍衣旄旒麻雀牌潘楊平原君碛路青草青史窮裡瓊瑤日理萬機冗擾三一律賞靜少采麝衾石承施衿結褵雙方司空見慣天拙往至無情無緒五位險關獻主瞎子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