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款升級。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二·異途中書初授》:“此後歷俸加陞,則郎署卿寺便無分别,若邇年納級,則又不然矣。”《明史·宋師襄傳》:“已,復請重武科,復比試,清納級,汰家丁,恤班操,急邊餉,時亦不能用。”
“納級”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指通過捐款或繳納財物來提升官職或等級,常見于明代文獻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明代捐官制度
明代允許通過捐納(即繳納錢糧)獲得官職或晉升資格,稱為“納級”。這一制度在《野獲編》中記載,官員通過“納級”可跨越常規晉升途徑,導緻官職體系混亂。
文獻用例
“納”本義為收納、接受,“級”指等級,組合後特指以財物換取等級提升。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獻解讀場景。
納級是一個動詞,意為通過考試或審核使得某人或某物進入下一級别或得到認可。通常用于教育、職業發展、競技體育等領域。
納級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及,總共有7畫。
納級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王制》中,用來形容受到評定而晉升的義務。
繁體字“納級”與簡體字寫法相同,隻是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較為繁雜,納級在古代的寫法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為“納階”。
他通過專業考試納級到高年級。
運動員經過多年的訓練,終于納級到國家隊。
納級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納才、納士、納降。
進級、晉級、升級。
退級、降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