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券的意思、木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券的解釋

古代木制的契據。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一節:“地方官吏要定期向國王報告政令執行情況和民戶稅收數字,把一年稅收預算數字寫在木券上,剖而為二,王執右券,官吏執左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木券是古代中國用于記錄契約或官方文書的木質憑證,其形制、功能與材質均有特定曆史内涵,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字形結構

    “券”從“刀”從“㔾”,《說文解字》釋為“契也”,本指用刀刻寫的契據。而“木”明确材質屬性,故“木券”即刻于木片的契約文書,與竹簡、帛書形成材質區分。

  2. 文獻記載

    先秦典籍《周禮·地官》載“聽稱責以傅别”,鄭玄注:“傅别,謂券書也。”雖未直言木券,但結合考古發現,西周至漢代的契約多刻于竹木,如居延漢簡中的“買賣券書”即屬此類 。


二、功能與形制

  1. 契約憑證

    木券常用于土地買賣、借貸等民事活動。刻寫内容後剖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合券方可生效,稱為“分券”或“别券”。此制見于《史記·高祖本紀》“丹書鐵券”的類比記載 。

  2. 符信工具

    部分木券作通行或身份憑證,如漢代“符傳”(通行證)即木制,刻有持符者信息及核驗符號,與銅虎符功能互補 。


三、考古實證

  1. 實物例證

    甘肅居延遺址出土的東漢《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冊》為典型木券,記錄俸祿發放,背面刻齒痕以防篡改 。此類木牍多長23厘米(漢制一尺),寬4-5厘米,符合漢代簡牍制度。

  2. 書式特征

    内容含時間、締約方、條款、見證人及刻齒驗合說明,如三國吳簡所見“民田租稅券”載明:“嘉禾四年,男子周租田二町,凡十畝,畝收米一斛二鬥,依中券破蒴(刻齒)合同” 。


四、與相關概念辨析


五、曆史演變

隋唐後紙張普及,木券漸衰,但“券”作為法律文書的概念延續,如明清“地契”仍稱“田券”,材質轉為紙質 。其“合券為信”的核驗邏輯,亦影響後世票據設計。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李均明《秦漢簡牍文書分類輯解》(文物出版社)
  4. 長沙簡牍博物館《走馬樓吳簡研究文獻彙編》

網絡擴展解釋

“木券”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ù quàn,其核心含義為古代木制的契據,主要用于契約或憑證用途。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延伸考據

3.注意:部分來源的差異

有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木券”作為成語,比喻“名聲被玷污”,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或其他辭書,可能為誤植或混淆。建議以“木制契據”為通用釋義。

4.總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中國史稿》或漢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景暴庫編攔閉拒不惺憽蠶農暢飲陳大齊呈質打棍子方外司馬符袋改析攻诘勾兌怪谲還蓋厚味黃繶華辇狡展家宴進度金谷酒數救奪酒戶卷單叩咨窺豹連牆接棟盭绶率溥齧檗吞針品名錢樹遷行傾覆親裡認腳挼摖擅朝上究賞勳筲箕甚至淑贶順義輸卒四門學索用速蹔台衡天尊體量同論外王父委賴痿痟相待如賓西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