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集體活動中必須遵守的禮節,包括出入坐起、列隊行進等。《逸周書·大聚》:“立鄉射以習容,春和獵耕耘以習遷行。” 朱右曾 校釋引 鄭司農 曰:“習遷行者,習出入坐起、隨行雁行之節。”
(2).謂改正其行為。《墨子·貴義》:“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蕩口也。”
“遷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ān xíng,包含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指在集體場合必須遵守的規範,包括出入、坐起、列隊行進等儀節。這一含義最早見于《逸周書·大聚》,文中提到通過鄉射、春獵等活動來“習遷行”,即訓練禮儀規範。例如:
《逸周書·大聚》:“立鄉射以習容,春和獵耕耘以習遷行。”
指修正或改善自身行為。此義出自《墨子·貴義》,強調言行一緻的重要性:
《墨子·貴義》:“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
該詞兼具禮儀規範和自我修正的雙重内涵,體現了古代對集體紀律與個人修身的雙重重視。具體語境中需結合曆史文獻或現代用例進一步判斷其指向。
《遷行》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指人或動物離開原居地,移居到其他地方。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辶部,右邊是行部。辶部表示“走”的意思,行部表示“行走”的意思,所以整個字表示“行走離開原地”的概念。
按照簡化字形的劃分,遷行可以拆分為“辶”和“行”。其中,“辶”是辵的變體,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走的動作。而“行”是一個漢字部首和一個獨體字,由兩筆構成,表示行走的動作。遷行的字形表示人或動物遠離自己的原居地,并在别的地方重新定居的概念。
遷行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它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和《尚書》等文獻中。在古代,人們使用遷行來描述遷徙、遠行或移居的行為。如今,遷行依然被廣泛使用,用于描述人類或動物的遷徙行為。
在繁體字中,遷行的寫法與簡化字形略有不同。繁體字“遷行”中的“遷”字的上方有一個辵部,表示“走”的意思,下方則是“全”的偏旁,表示完整或整個。整個字形強調了遷行完整地離開原地。而“行”字則與簡化字形相同,表示行走的動作。
在古代,遷行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在古時候,遷行的字形為“遷行”,前面的辴表示人物前進的樣子,後面的“行”字與現代相同。古代的字形強調了離開原居地的曆程,起到了更加生動形象地描述遷徙的行為。
例句:
1. 我們家族的祖先經曆了數次遷行,才找到了我們現在的居住地。
2. 鳥類在冬天開始遷行,尋找更適宜的生存環境。
3. 遷行是動物生存和繁衍的一種自然規律。
組詞:遷徙、遷居、移民、遷戶、遷徙路線
近義詞:遷徙、遷居
反義詞:居住、定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