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素絲的意思、素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素絲的解釋

(1).本色的絲;白絲。《呂氏春秋·情6*欲》:“ 墨子 見染素絲者而歎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北周 庾信 《拟連珠》之三四:“白羽素絲,隨其所染。” 唐 駱賓王 《帝京篇》:“黃金銷鑠素絲變,一貴一賤交情見。”

(2).“素絲羔羊”之省。用作對清廉者的譽辭。 宋 曾鞏 《策問二》:“然朝廷之臣未能有素絲之節,正直之行。”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内閣·桂文襄受賂》:“舊傳 桂見山 有素絲之節,謬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昭信相公》:“其處大事,明決若此,亦未可徒責以素絲之節也。”參見“ 素絲羔羊 ”。

(3).比喻白發。 唐 李賀 《詠懷》之二:“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素絲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素絲”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本色的絲;白絲

指未經染色的原色絲線或白色絲線。這一含義常被用作比喻,強調事物的原始狀态或可塑性。例如《呂氏春秋》中記載墨子見人染素絲而感歎環境對人的影響:“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唐代駱賓王在《帝京篇》中也提到“黃金銷铄素絲變”,以素絲變化暗喻世态炎涼。


2.“素絲羔羊”之省稱

源自《詩經·召南·羔羊》,原指羔羊皮與白絲線縫制的服飾,後引申為對清廉正直者的贊譽。宋代曾鞏在《策問二》中以此批評官員缺乏清廉節操。


3.比喻白發

以素絲的潔白比喻頭發斑白。如唐代李賀《詠懷》中的“驚霜落素絲”,通過“素絲”形象化地描繪了白發突生的情景。


其他相關用法


“素絲”一詞兼具具體與抽象意義,既指實物(絲線、白發),也承載文化象征(清廉、可塑性),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呂氏春秋》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關于《素絲》這個詞的意思

《素絲》這個詞指的是一種細軟而柔滑的絲綢。在中國古代,素絲常常被用于制作貴族服飾和面料。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素絲》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纟)和糸。其中,⺾是纟字旁,表示與紡織品相關;糸是表示線、紗的意思。

《素絲》共有8畫。

來源與繁體字

《素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原本用來指代未經染色或加工的絲綢。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代某種特定的絲綢品種。

在繁體字中,「素」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而「絲」的寫法為「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素絲」這個詞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在《爾雅》一書中,「絲」的古字寫作「糹」,而「素」則寫作「素白」。不同的古代文獻和文化背景下,漢字的寫法會有一定的變化。

有關《素絲》的例句

1. 她穿着一身素絲綢裙,顯得格外典雅。

2. 這條素絲是我最喜歡的一款,輕盈而又舒適。

3. 她用素絲制作的圍巾給自己增添了一份溫暖和時尚。

與《素絲》相關的組詞

1. 素雅:指簡單而不華麗,樸質而又典雅。

2. 絲綢:泛指由蠶絲等紡織的細薄柔軟的纖維制成的織物。

3. 綢緞:一種由絲綢織成的有光澤的面料。

與《素絲》相對的反義詞

有關《素絲》的反義詞,由于其含義較為特定,沒有一個明确的反義詞。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相對的概念,例如「彩絲」或「染絲」,表示染色或加工過的絲綢,與「素絲」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