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淮南小山 《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後以“王孫草”指牽人離愁的景色。 唐 李颀 《題少府監李丞山池》詩:“窗外王孫草,牀頭 中散 琴。清風多仰慕,吾亦爾知音。” 宋 穆修 《寒食》詩:“江邊又寒食,傖客奈離襟。恨滿王孫草,愁多望帝禽。” 元 丁鶴年 《兵後還武昌》詩之一:“歸期實誤王孫草,遠信虛憑驛使梅。” 清 朱鶴齡 《哭葉中翰元禮》詩:“遠道王孫草,羈愁少婦詞。”
“王孫草”是一個源自古代詩文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王孫草”最早見于西漢淮南小山《招隱士》中的名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此句以春草茂盛之景,暗喻對遠行未歸之人的思念,奠定了“王孫草”與離愁别緒的關聯。
該詞多指牽動離愁的自然景色,尤其以春草為意象,表達對親友遠遊不歸的怅惘。例如唐代李颀詩中“窗外王孫草,床頭中散琴”,即以草色渲染懷人之情。
部分非權威解釋(如)提到“王孫草”可能代指友人采茶或身份象征,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招隱士》及曆代詩詞用例為主要依據。
“王孫草”是古典文學中典型的意象符號,通過春草萋萋的視覺畫面,含蓄傳遞思念、離别等情感,需結合具體詩文語境理解其細膩内涵。
《王孫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有出身高貴、家世顯赫的青年人或子弟。
《王孫草》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王(8畫)、孫(10畫)、草(12畫)。
《王孫草》這個成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出自《詩經·小雅·王風·王孫歸來》,原意是指王孫回到他的祖國。另一種說法是出自《老子·德經·第六十六章》,原意是指君王的子孫。
《王孫草》的繁體字為「王孫草」。
在古時候,王孫草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具體的寫法可以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文獻記錄來确定。
1. 這位王孫草兒在宴會上顯得格外高貴。
2. 他雖然是個王孫草,但并沒有驕傲的态度。
與《王孫草》相關的組詞有:王者風範、草莓王子、大草原。
與《王孫草》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公子王孫、纨绔子弟、************。
與《王孫草》意思相反的成語有:庶民之子、貧寒出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