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空缺;斷絕。《呂氏春秋·開春》:“ 周厲 之難,天子曠絶,而天下皆來謂矣。” 高誘 注:“難, 厲王 流于 彘 也。 周 無天子十一年,故曰曠絶也。”《史記·孝武本紀》:“封禪用希曠絶,莫知其儀禮。”《隋書·經籍志二》:“窮居側陋之士,言行必達,皆有史傳。自史官曠絶,其道廢壞。” 章炳麟 《文學說例》:“ 晉 令有‘覆逴’,而 唐 人謂檢察試探為‘覆坼’,此竝曠絶千年,或數百稔,不見於文辭久矣。”
(2).從來沒有;絕無僅有。 南朝 梁 江淹 《傷友人賦》:“文攀 淵 卿 ,史類 遷 固 ……乃上代而少雙,故叔世而曠絶。” 唐 元稹 《相和歌辭·決絕詞》之二:“有美一人,於焉曠絶。”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二·禁苑用輿》:“宰臣 嚴分宜 ,以衰老得賜腰輿。至八十再賜肩輿,為古今曠絶之典。”
(3).僻遠;荒僻。 元 揭傒斯 《贈項鍊》詩:“ 燕 趙 雖曠絶,倐忽一往還。”《明史·外國傳八·鞑靼》:“ 東勝 而外,土平衍,敵來,一騎不能隱, 明 初守之,後以曠絶内徙。” 清 顧炎武 《北嶽辨》:“故五嶽之祠皆在山下;而肆覲諸侯、考正風俗,是亦必於大山之陽,平易廣衍之地,而不在險遠曠絶之區也明甚。”
“曠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權威文獻及用法示例如下:
空缺;斷絕
絕無僅有;從未有過
僻遠;荒僻
文獻用例
現代適用性
“曠絕”是一個兼具時間、空間及狀态描述的複合詞,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其核心圍繞“空缺”“罕見”“荒僻”三個維度展開,常見于古典文獻及曆史研究236。
曠絕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形容非常冷落、荒涼,沒有生氣和活動。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旦(日字底部)和果(木字右邊)。該字共有9個筆畫。
“曠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曠”意為廣闊、開闊,而“絕”意為斷絕、中斷。因此,“曠絕”字面上表示一種寬廣而絕望的狀态,形容某個地方毫無生氣和活動。
在繁體字中,曠絕的寫法為「曠絕」,字形上比簡體字略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如《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曠絕」,在這個版本中,“曠”部的日字中間沒有橫線,而是兩豎線,和“鳥”字的寫法相似。這種古代寫法也是早期印刷版《康熙字典》所使用的字體。
以下是一些使用“曠絕”的例句:
與“曠絕”相關的組詞有:“荒涼”、“冷落”等。
與“曠絕”意思相近的詞彙有:“荒蕪”、“寂靜”、“冷清”等。
與“曠絕”意思相反的詞彙有:“熱鬧”、“繁華”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