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伯的意思、藩伯的詳細解釋
藩伯的解釋
(1).古代諸侯中的領袖。《晉書·郗恢傳》:“ 孝武帝 深器之,以為有藩伯之望。”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骠騎讓豫司二州表》:“臣聞國歷惟燿,則藩伯緝其才。”
(2). 明 清 時指布政使。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土司·土教官》:“邢部都給事中 楊宏 升 陝西 左布政使。 宏 , 西安 人,疏辭不允。則土人任本處藩伯。”
詞語分解
- 藩的解釋 藩 ā 籬笆:藩籬。 屏障,保衛:藩翰(喻保衛國家的重臣)。 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削藩。稱藩(自稱屬國)。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伯的解釋 伯 ó 兄弟排行次序:伯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父親的哥哥:伯伯。伯父。伯母。 對父輩戚友的尊稱:老伯。世伯。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舊時對文章、道德足為表率者的尊稱:“海内
專業解析
藩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稱謂,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側重,主要可從以下層面理解:
-
本義與核心指代:
- 封建諸侯之長:其本義指古代封建制度下,受天子分封、統轄一方疆域的最高長官,即諸侯國的首領(諸侯)。"藩"本指籬笆、屏障,引申為保衛中央的屬地或諸侯國;"伯"在先秦爵位制度(公、侯、伯、子、男)中位列第三等,也泛指長官、首領。因此,"藩伯"最初指代的就是這些作為中央王朝屏障的地方諸侯領袖。例如,《後漢書·宦者傳論》中提到"藩伯",即指地方諸侯勢力[《漢語大詞典》]。
- 地方軍政大員:隨着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特别是自漢代以後,"藩伯"的含義逐漸側重于指代中央政權委派的、總攬一方軍政大權的高級地方長官。這尤其體現在明清時期對布政使的尊稱上。明清兩代,布政使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雖然後期受總督、巡撫節制),主管民政、財政等,地位顯赫,常被尊稱為"藩台"或"藩伯"。《明史·職官志》詳細記載了布政使的職責,其作為一省行政首腦的地位使其獲得了"藩伯"的尊稱[《辭源》修訂本]。
-
引申義與象征意義:
- 屏障與重鎮:由"藩"的屏障之意引申,"藩伯"也常用來指代那些作為國家屏障、鎮守一方的重臣或重要區域。這層含義強調其對于中央政權的拱衛作用。
- 尊稱與地位象征:無論是作為諸侯還是作為高級地方官,"藩伯"一詞本身就帶有對其地位、權勢的認可和尊崇,是身份顯赫的象征。
總結來說,"藩伯"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兩個緊密相關的層面:
- 曆史本源上:指封建時代受命于天子、統治一方封地的諸侯國君。
- 後世主要用法上:指中央政權任命的、掌管一省或重要地區行政大權的最高長官,尤其成為明清時期對布政使的尊稱。其核心内涵始終圍繞着"地方最高統治者或行政長官"以及"國家屏障"這一雙重角色。**
引用參考來源:
- 關于"藩伯"本義及曆史演變的釋義,可參考權威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
- 關于明清時期"藩伯"特指布政使的用法及背景,可查閱[《辭源》修訂本]或[《中國曆史大辭典》]。
- 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如《後漢書》、《明史·職官志》等,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古籍數據庫]檢索原文印證。
網絡擴展解釋
“藩伯”是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含義的詞彙,其釋義可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一、基本釋義
拼音:fān bó
注音:ㄈㄢ ㄅㄛˊ
詞性:名詞
二、詳細解釋
-
古代諸侯中的領袖
- 多用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指代諸侯中地位最高、具有統領作用的封疆大吏。例如:
- 《晉書·郗恢傳》記載:“孝武帝深器之,以為有藩伯之望。”
- 南朝梁代江淹在《為蕭骠騎讓豫司二州表》中提到:“國歷惟燿,則藩伯緝其才。”
- 此含義與“藩”的本義“屏障、保衛”(如《過秦論》中“藩籬”)相關,強調諸侯對中央政權的護衛作用。
-
明清時期的布政使
- 明清兩代,“藩伯”成為對布政使的别稱。布政使是省級行政長官,主管民政、財政等事務。例如:
- 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補遺》記載:“楊宏升陝西左布政使……土人任本處藩伯。”
- 這一用法反映了明清官僚體系對古代職官稱謂的沿用。
三、相關說明
- 近義詞:諸侯、藩王(古代);布政使、方伯(明清)。
- 反義詞:無直接反義,但可對比“庶民”“屬臣”等。
- 權威性參考:漢典等古籍文獻明确将“藩伯”與諸侯及布政使關聯,印證了其曆史語義的延續性。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晉書》《野獲編》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線便池變時濱洲鐵路波斯草炒作差選成服槌砧從道蹙折膽大包天躭嗜底根兒董勸鬥口鬥心短路割酒關郡滾凳國綱害忌好辭讧熾花季毀面渾身家累千金翦綴教門角佩謹閲進轉娟娟開境科髻廥儲兩邊龍鹢龍篆亂失賣馬解民數摩爾腦疽硼磕聘命橋洞奇利氣尚起語水明山秀梳栊所謂拓印同心方勝塗次王馬五鬥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