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遠的意思、平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遠的解釋

(1).平夷遠闊。 宋 範成大 《回黃坦》詩:“平遠一橫看,浩蕩供醉目。” 明 顧起綸 《國雅品·士品四》:“ 周 即沖寂, 吳 即流暢, 唐 稍平遠,并幽夜之逸光。”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十:“平遠的原野的盡處,明藍的天幕一絲不皺地直垂下去。”

(2).謂性情平和,胸襟遠大。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坦之 ﹞祖 東海 太守丞,清淡平遠。”

(3).山水畫的一種取景方法,自近山望遠山,意境綿邈曠遠。 宋 郭思 纂集《林泉高緻》載其父 郭熙 之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颠,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平遠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内涵的詞彙,既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技法概念,也用于描述地理空間的視覺特征。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兩方面:

一、繪畫術語:山水畫的透視技法

指在山水畫中通過平視視角營造空間縱深感的構圖方式。畫家以平緩的視線延伸至遠方,強調地平線的開闊感,弱化山體的陡峭感,形成平和悠遠的意境。

來源:《中國美術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第201頁"三遠法"條目釋:"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藝術表現:如北宋郭熙《林泉高緻》所述"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通過墨色濃淡漸變表現層疊的遠山,體現"沖融缥缈"的審美意境。

二、地理描述:開闊平緩的地貌特征

形容地勢平坦且視野遼闊的自然景觀,強調水平方向的空間延展性。常見于描述平原、緩坡丘陵等地形,如"平遠曠野""山川平遠"。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第2卷第1083頁:"地勢平坦,視野遼遠"。

文學應用:蘇轼《題郭熙秋山平遠圖》"目盡孤鴻落照邊,遙知風雨不同川"即通過"平遠"構圖傳遞天地蒼茫的時空感。


綜合釋義依據:

  1. 繪畫理論本源:郭熙"三遠說"确立平遠為中國畫空間體系的核心範式,其《早春圖》以平遠構圖展現霧氣彌漫的河谷,體現"可行可望"的審美哲學。
  2. 語義演變考據:南朝謝朓《奉和隨王殿下》"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已蘊含平遠意象,至宋代成為固定藝術術語并延伸至地理描述。
  3. 現代權威界定:《辭海》(第七版)明确标注該詞兼具藝術技法與地貌描述雙重屬性,強調其"平靜深遠的空間美感"本質。

注:文獻引用來源為紙質權威辭書,因版權限制未提供電子鍊接,讀者可通過ISBN編碼查詢對應出版物(如《漢語大詞典》ISBN 9787543200473)。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詞典釋義,“平遠”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核心含義:

一、地理景觀特征

指地勢平夷廣闊,常見于文學描寫。如宋代範成大《回黃坦》詩句"平遠一橫看,浩蕩供醉目",描繪遠眺平闊原野的意境。現代作家夏丏尊、葉聖陶在《文心》中也有"平遠的原野盡處天幕垂落"的描寫。

二、人物品性特征

形容性情平和、胸襟開闊的人格特質。典出《世說新語》對東海太守丞"清淡平遠"的評價,南朝時期常用于形容士大夫的雅量高緻。

三、山水畫技法

為中國畫"三遠"構圖法之一,由北宋郭熙在《林泉高緻》中提出: $$
begin{aligned}
&text{高遠}:自下仰視山巅
&text{深遠}:自前窺望山後
&text{平遠}:自近山望遠山
end{aligned}
$$ 該技法通過橫向延展的視點營造空靈悠遠意境,多見于宋元山水畫作。

延伸說明

部分文獻提到廣東"平遠縣",但屬于地理專名,與詞語本義無直接關聯。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區分使用,文學藝術領域多取前三類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黯然神傷筆管樹膊膊不雌不雄逋逆采漁超超逞殘遲俄麤靡措置單打一單族蹈矩點索鬥轉星移獨攬飛枊悱亹忿忿不平封泥焚銷杠架公産鶴觀黑霜和旋桓山鳥畫石渾說護胸賤族醮訴節符酒緑燈紅郡章懇慤匡補擂堆裡監俚言籠箨密博明牧蹑踵排糠障風朋扇披頭蓋臉奇絕慶問晴雨計殺鷄取卵生做誓念殊操逃拐韬隱田歌亭驿晚節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