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字于石。亦指立碑。《隋書·史萬歲傳》:“於是勒石頌美 隋 德。” 宋 程頤 《明道先生墓表》:“勒石墓傍,以詔後人。” 明 劉基 《紹興崇福寺記》:“ 秦始皇帝 東遊,勒石自頌之所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公又請倣 漢 唐 故事,擇儒臣校正十三經文字,勒石太學。”
“勒石”是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刻字于石碑或立碑,具有曆史、文化和藝術等多重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勒石”指在石碑、石柱等硬質材料上刻寫文字或圖案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包括:
如今,“勒石”仍用于藝術雕刻和文化展示,如1984年劉海粟題寫“闆橋書屋”并勒石留存。
近義詞包括“刻石”“镌碑”,反義詞如“毀碑”。需注意,“勒石”偶被引申為“穩定局勢”的比喻,但此用法較少見。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勒石(lè shí)這個詞可以指代“刻石碑”,也可以指代“在石碑上刻寫”。勒石一詞常常用來描述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内容。
勒石的部首是刀(刂)和石(石),部首刀在左邊。勒石的總筆畫數為11。
勒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古代,人們經常在重要的曆史事件、紀念碑或墓地上刻寫文字來記錄事實和紀念英雄。
勒石的繁體字為壘石。
古代漢字的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所差異。有關勒石這個詞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略有差異,但基本上是由刀和石兩個部分組成。
1. 次日,國王在城市中心的廣場上勒石,以紀念這裡的曆史事件。
2. 我們在古墓前發現了一塊勒石,上面刻滿了古代文字。
- 勒字:指用刀在石碑上刻寫文字的行為。
- 碑文:指在石碑上刻寫的文字内容。
- 刻石
- 石刻
- 取石:指在石碑上刻寫的文字被抹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