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勒石的意思、勒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勒石的解釋

刻字于石。亦指立碑。《隋書·史萬歲傳》:“於是勒石頌美 隋 德。” 宋 程頤 《明道先生墓表》:“勒石墓傍,以詔後人。” 明 劉基 《紹興崇福寺記》:“ 秦始皇帝 東遊,勒石自頌之所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公又請倣 漢 唐 故事,擇儒臣校正十三經文字,勒石太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勒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在石質材料上镌刻文字或圖案的行為及成果。該詞由動詞"勒"(雕刻)與名詞"石"(石材)構成動賓結構,最早見于《後漢書·窦憲傳》記載的"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李賢注"刻石紀功"即為此類行為的早期文獻記載。

從詞義發展脈絡分析,勒石行為包含三個遞進層次:其一指雕刻技藝本身,《說文解字》釋"勒"為"馬頭絡銜也",引申為約束性雕刻動作;其二指承載文字的石質媒介,如碑碣、摩崖等實物載體;其三引申為通過石刻實現的紀念功能,如《文心雕龍》所述"碑者,埤也。上古帝皇,紀號封禅,樹石埤嶽"的銘功傳統。

在文化實踐層面,勒石主要呈現三種形态:紀功碑(如東漢《燕然山銘》)、記事碑(如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法書碑(如王羲之《蘭亭序》石刻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将其規範釋義為"在石上刻字",這一解釋既保留了詞源本義,又涵蓋了書法、金石學等衍生領域。

該詞的文化價值體現在雙重維度:物質層面構成金石學研究對象,精神層面承載着"不朽"的文化觀念。如《左傳》"三不朽"說中"立言"的物化形态,通過勒石實現"托有形之物,傳無窮之意"的終極追求,這一文化心理至今仍影響着紀念碑的建造傳統。

網絡擴展解釋

“勒石”是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刻字于石碑或立碑,具有曆史、文化和藝術等多重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勒石”指在石碑、石柱等硬質材料上刻寫文字或圖案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包括:

  1. 刻字于石:通過鑿刻技術将文字或圖案永久保留在石面上。
  2. 立碑紀念:常用于記錄重要事件、人物功績或傳播思想,如《紅樓夢》中提到的“大觀園勒石”即為此類應用。

二、曆史背景與工序

  1. 古代工程與碑刻:源自古代建築中固定石塊的技術,後演變為碑刻術語。例如唐代《懷仁集王書聖教序》碑末标注“諸葛神力勒石”,說明工序的嚴謹性。
  2. 技術流程:需将書法作品鈎摹後,背面加朱複印到石面,再進行鑿刻,确保字迹精準還原。

三、文化意義與典故

  1. 紀念與傳承:如宋代程頤在墓旁勒石以警示後人,清代提議校正儒家經典并勒石太學。
  2. 曆史典故:常見于“勒石燕然”“封狼居胥”等典故,象征功績永存。

四、現代應用

如今,“勒石”仍用于藝術雕刻和文化展示,如1984年劉海粟題寫“闆橋書屋”并勒石留存。

五、近義詞與擴展

近義詞包括“刻石”“镌碑”,反義詞如“毀碑”。需注意,“勒石”偶被引申為“穩定局勢”的比喻,但此用法較少見。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奧壤寶鑷暴徵本相邊饷筆劄唱善刺柴摧朽擔輿道順東闱堆垜死屍風氣龔行天罰跪禮姑徇故有鼓壯酣鏖憨嬉畫虎類犬護城河箭窗減膳徹懸家頭傑筆井桁驚震既月絶壁鞠華聚頭扇可奈叩見寬隱禮眷泮鄉蜱麻錢謙益千歲一時趣寄入次弱袂神座淑麗私鹽包四姻九戚松友條鞭同心合力窐寥惟力是視輼辌無奈我何瞎貓碰死耗子枭悍淆惑遐壽喜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