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語·吳語》:“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 韋昭 注:“埋,藏也;搰,發也。”謂狐性多疑,才埋藏一物,就掘出查看。喻疑慮過甚。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四篇第十一章:“狐埋狐搰,狡譎萬端,能得一和平結果,君等尚足圖晚蓋。”亦作“ 狐埋狐揚 ”。 梁啟超 《複古思潮平議》:“而狐埋狐揚,天下其謂政府何?”
“狐埋狐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該成語以狐狸的行為為喻:狐狸生性多疑,剛埋藏好食物,又因擔心不安全而挖出查看。比喻人做事疑慮過多、反複無常,導緻事情難以成功。
核心貶義:強調因過度謹慎或優柔寡斷而影響結果,常形容缺乏決斷力的行為。
源自《國語·吳語》:“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
背景:原為吳國大夫諷谏越國反複無常的外交策略,後演變為對人性多疑的批判。
例句:
“回憶辛亥革命……不意狐埋狐搰,迄未有成。”(引自近代文獻,形容革命反複受挫)
近義詞:猶豫不決、朝令夕改;反義詞:當機立斷、雷厲風行。
該成語提醒人們:過度疑慮會阻礙行動力,需在謹慎與果斷間找到平衡。適用于管理決策、人際交往等場景,警示反複無常的危害。
狐埋狐搰(hú mái hú juǎn)是一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狐埋狐搰由兩個漢字組成:狐和埋。狐的拆分部首為犭(犬首),埋的拆分部首為土(土字旁)。狐的筆畫數為8畫,埋的筆畫數為10畫。
《狐埋狐搰》出自《木蘭辭》。此處的狐和埋分别是形容詞短語及動詞短語,意思是狐狸伏藏,狐狸卷縮。此成語用于表達狡詐者隱藏行迹,不好追蹤的意思。
對應的繁體字為「狐埋狐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狐的舊字形是「狢」,臀上長毛的狐的形狀。埋的舊字形是「埀」,土堆的形狀。
這狡猾的賊簡直就是狐埋狐搰,我們根本找不到他的蹤迹。
狐狸、狡猾、伏藏、追蹤、行迹、賊
明哲保身、躲躲藏藏、抱頭鼠竄、鑽木取火
光明正大、大庭廣衆、毫無保留、坦率直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