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蕩的意思、焚蕩的詳細解釋
焚蕩的解釋
亦作“ 焚盪 ”。焚毀;燒光。《後漢書·儒林傳序》:“後 長安 之亂,一時焚蕩,莫不泯盡焉。”《晉書·褚翜傳》:“時京邑焚蕩,人物凋殘, 翜 收集散亡,甚有惠政。”《舊五代史·梁書·楊師厚傳》:“ 師厚 總大軍直抵 鎮州 城下,焚盪閭舍。”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及 周 師入 郢 ,鹹自焚蕩。”
見“ 焚蕩 ”。
詞語分解
- 焚的解釋 焚 é 燒:焚燒。焚毀。焚化。焚香。焚書坑儒。焚膏繼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繼日地用功讀書或努力工作)。憂心如焚。 燃燒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蕩的解釋 蕩 (蕩) à 清除,弄光:蕩平。掃蕩。蕩除。傾家蕩産。 洗滌:洗蕩。滌蕩。蕩口(漱口)。 搖動:搖蕩。蕩漾。蕩槳。 行為不檢,不受約束:蕩逸。放蕩。浪蕩。蕩子。蕩6*婦。狂蕩。蕩檢逾閑。 四處走動:遊蕩。逛蕩。 廣大平坦的樣子:浩蕩。 淺水湖:蘆花蕩。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焚蕩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焚蕩”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指“焚毀、燒光”,常用于描述因災難、戰争等導緻的大規模破壞現象。例如文獻中提到的“焚蕩闾舍”(燒毀民宅)或“一時焚蕩”(短時間内被完全摧毀)。
2.詞語構成
- 焚:本義為焚燒,如“焚書坑儒”中的“焚”。
- 蕩:此處意為徹底清除、毀滅,如“蕩平”“掃蕩”。兩字組合強化了破壞的徹底性。
3.曆史用例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記載戰亂或災害後的慘狀:
- 《後漢書·儒林傳序》描述長安之亂後“一時焚蕩,莫不泯盡”。
- 《晉書·褚翜傳》提及“京邑焚蕩,人物凋殘”,反映城市被毀、人口銳減的情景。
4.使用場景
常見于曆史叙述或文學作品中,強調毀滅性結果。現代使用較少,多保留在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中。
5.近義詞對比
- 焚毀:側重焚燒過程。
- 蕩平:強調清除後歸于平靜。
- 焚蕩:更突出焚燒與徹底毀滅的雙重含義。
該詞通過“焚”與“蕩”的疊加,生動刻畫了焚燒殆盡、寸草不留的極端破壞狀态,多見于曆史與文學語境。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的文獻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焚蕩(fén dàng)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焚”是由火(火)字作為部首,表示燃燒的意思;“蕩”則由草(艹)字作為部首,表示掃蕩或搖動之意。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中,焚蕩的寫法有所不同。在繁體字中,焚的寫法為「焚」,蕩的寫法為「蕩」。這些不同的寫法在曆史上由于不同的手寫風格逐漸發展而來。
例句:
1. 他燃起了篝火,看着火焚蕩着燃燒。
2. 軍隊進入城市,開始了對敵方的焚蕩行動。
與焚蕩相關的組詞有:
1. 焚燒(fén shāo):指用火燒毀某物。
2. 蕩漾(dàng yàng):形容水波或聲音搖曳的樣子。
3. 掃蕩(sǎo dàng):指軍隊橫掃而過,将敵方清除。
與焚蕩意思相近的詞有:
1. 焚燒:形容焚蕩中的燃燒過程。
2. 燒毀(shāo huǐ):指将東西完全燒掉。
與焚蕩意思相反的詞有:
1. 保存(bǎo cún):表示保留、保護某物。
2. 安甯(ān níng):形容平靜、安穩的狀态。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