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人质朴而不善辞令。《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訥,近仁。” 何晏 集解引 王肃 曰:“木,质朴;訥,迟钝。”《后汉书·韦彪传》:“宜鉴 嗇夫 捷急之对,深思 絳侯 木訥之功也。” 宋 黄庭坚 《古意赠郑彦能八音歌》:“木訥赤子心,百巧令人老。”《明史·傅珪传》:“ 珪 居閒类木訥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
(2).泛指质朴,无文饰。 唐 颜真卿 《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文胜质,则綉其鞶帨;质胜文,则野於礼乐而木訥不华。”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一:“我听着他那木讷而低抑的声音……晓得他的内心是虔诚地在替 德甫 哀悼着的。”
(3).指木讷的人。 唐 林滋 《木人赋》:“既无丧无得,亦不识不知。跡异草莱,其言也无莠;情同木訥,其行也有枝。”
"木讷"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详解
一、基本释义
"木讷"(mù nè)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人质朴迟钝、不善言辞 的状态。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
整体强调性格的内敛、寡言与反应迟缓,但隐含"真诚不虚饰"的特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二、语义演变与古典溯源
源于《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此处"木讷"与"巧言令色"对立,被孔子视为接近仁德 的品质,指外显笨拙而内心正直(《古代汉语词典》)。
当代用法中,"木讷"多带贬义,形容人思维或言行呆板(如:"他性格木讷,不善交际"),但文学语境仍保留"淳朴"的褒义色彩。
三、权威词典引证
"质朴迟钝,不善于说话:木讷寡言。"(未找到直接在线引用源,释义参考实体书第7版)
"指人质朴而不善辞令。"(来源:汉语大词典)
"形容人质朴而不善言辞。"(来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四、使用场景与辨析
"木讷" ≠ "沉默"——前者强调天性使然的笨拙,后者仅为"不说话"的中性描述。
五、文化内涵
在传统文化中,"木讷"被赋予道德价值。如《庄子》"大辩若讷"、《道德经》"大巧若拙",均将外在的笨拙与内在的智慧关联,体现东方哲学对"藏拙守真"的推崇。
结论
"木讷"一词从古至今承载着"外拙内诚" 的双重性:古义褒扬其质朴近仁,今用多侧重反应迟缓。理解时需结合语境,避免片面贬义化,方契合汉语的辩证思维。
“木讷”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ù nè(注意不读作“mù nà”)。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
指人性格质朴、不善言辞。源自《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强调质朴与迟钝的结合,古代多含褒义,体现儒家推崇的仁德品质。
引申义
现代语境中,“木讷”多含中性或贬义,形容人反应迟钝、不善表达,甚至呆板。例如:
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搜狗百科》或《汉典》等权威来源。
鳌背螯胶拜送暴诃碑版尝寇成国陈乞抽子纯絜担任得姓反讽负驽前驱跟斗公储狗胾亥豕相望画翣混糅剿定屐齿介操积猾畿内襟剑计筭开新伉行宽待黎家领府丽牲之石六术例言镂脂翦楮门楣面北眉南铭感五内密约偷期女巫丕构噼呖啪啦破家亡国仆卒乾妹子谦言轻素痊瘥荣序肉山善才羶肉声纽室授踏伏天眼通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