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的意思、不假的詳細解釋
不假的解釋
(1).不借用。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 仲尼 不假蓋於 子夏 ,護其短也。” 隋 王通 《中說·王道》:“子之家六經畢備,朝服祭器不假。” 阮逸 注:“不假借。”
(2).不需要;不憑藉。 晉 陸機 《演連珠》之三十八:“是以王鮪登俎,不假吞波之魚;蘭膏停室,不思銜燭之龍。” 宋 司馬光 《伏蒙留守相公賜示陪太師》詩:“相國火城光滿路,夜歸不假玉蟾圓。”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崖鹽》:“其巖穴自生鹽,色如紅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煉。” 魯迅 《華蓋集·補白一》:“但不以實力為根本的民氣,結果也隻能以固有而不假外求的天靈蓋自豪,也就是以自暴自棄當作得勝。”
(3).确實;真的。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假的解釋 假 ǎ 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與“真”相對:假山。假話。假冒。假釋。假死。虛假。真假。弄虛作假。 借用,利用:假借。假貨。假道(借路)。假手(利用他人為自己辦事)。假公濟私。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
網絡擴展解釋
“不假”是一個多義文言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1. 不借用、不借助
指無需依賴外物或他人幫助。例如:
- 《文選·曹丕·典論論文》中“不假良史之辭”,意為文章價值無需史官修飾;
- 《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提到孔子“不假蓋于子夏”,指孔子不向子夏借傘以維護其尊嚴。
2. 不需要、不憑借
強調事物本身具備條件,無需額外依托。如:
- 《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中“不假仆一二談也”,說明事實清楚無需多言;
- 現代例句“愛情不摻假,親情不假冒”,突顯事物本質的純粹性。
3. 确實、真實
表強調或肯定語氣,多見于口語化表達。例如:
- “晚輩被逐出師門不假”,表示承認事實的真實性;
- 現代用法如“此消息不假”,等同于“确實如此”。
注意: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中,如“不假思索”(形容反應迅速)。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避免單一化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假這個詞可以指沒有虛假、不假手于人,也可以表示不無道理、确鑿無疑。它的拆分部首是不和假,總共有8個筆畫。《不假》一詞來源較早,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年》一書中。它的繁體字是「不僭」。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可能是「不作」,另一種可能是「不賊」。比如在《說文解字》中就将「不假」的審查意思解釋為「無法推薦」,這與現代的理解有所不同。明朝徐海在《直接五知書》中的例句中寫到:“不假他人之手,非真貨之人也。”根據這個例句,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做事情時,不需要依靠他人,也不會去使用僞劣産品。與「不假」相關的詞有「真實」、「可信」,反義詞有「虛假」、「欺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