簠簋不修的意思、簠簋不修的詳細解釋
簠簋不修的解釋
見“ 簠簋不飾 ”。
詞語分解
- 簠簋的解釋 .簠與簋。兩種盛黍稷稻粱之禮器。《禮記·樂記》:“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亦借指酒食、筵席。《晏子春秋·雜上十二》:“ 景公 飲酒,夜移于 晏子 之家……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願與夫子樂
- 不修的解釋 .不修明;不整治。《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不脩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 三國 吳 韋昭 《博弈論》:“人事曠而不脩。”.不修繕。 漢 班彪 《北征賦》:“過 泥陽 而太息兮,悲
專業解析
"簠簋不修"是漢語中源自古代禮制的成語,字面指祭祀時盛放黍稷的青銅器簠(fǔ)與簋(guǐ)未加整饬。《漢語大詞典》解釋其引申義為"居官不忠不廉",多用于形容官吏貪污受賄、敗壞綱紀的行為。該典故出自《漢書·賈誼傳》,賈誼上疏批評秦漢吏治時提到"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後世逐漸演變為"簠簋不修"的固定用法。
在具體語境中,該成語常與"帷薄不修"并列使用,前者指官員經濟腐敗,後者指私生活不檢點。如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記載明代官員考核标準時,就将"簠簋不饬"列為貪墨官吏的典型罪狀。現代漢語中,該詞仍保留書面語的莊重色彩,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政論文章,例如《中國廉政史話》在分析漢代監察制度時,就引此成語說明當時對官員的經濟監督标準。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 班固《漢書·賈誼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趙翼《廿二史劄記》(鳳凰出版社,2008)
- 李雪華《中國廉政史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網絡擴展解釋
“簠簋不修”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一、基本含義
- 拼音:fǔ guǐ bù xiū
- 本義:
原指古代祭祀用的食器“簠”和“簋”未加修飾,後引申為官吏貪污腐敗的行為。
(注:部分資料如提到“形容人不修邊幅”,但此解釋與多數權威來源不符,可能為誤傳。)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
出自唐代顔真卿《贈司空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李公神道碑》,原文為:“官吏有簠簋不修者……未至前一無所問,而今而後,義不相容。”
- 曆史背景:
古代用“簠簋”象征官員的廉潔,若“不修”則暗指其行為不端,後成為彈劾貪吏的常用語。
三、用法與結構
- 語法結構:緊縮式成語,含貶義。
-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公文或彈劾文書中,如“彈劾某官員簠簋不修”。
- 近義詞:簠簋不飾、貪污腐化
- 反義詞:廉潔奉公
四、注意事項
- 避免混淆:
該成語與“不修邊幅”(形容外表邋遢)無直接關聯,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 現代適用性:
因語境變遷,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
建議在理解時優先參考唐代文獻及權威詞典釋義,避免望文生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弟白芷便媚捕勦參知操舵常川槎丫揣合逢迎杵觸出性麤毛丹地打破沙鍋璺到底疊謡疊字惡賓惡語傷人六月寒放蒙掙非世傅粉幹将莫邪膏唇試舌咣當骨灰禾雞簡寡汲古鲫瓜子筋皮機語峻标狙險寇戎勞作領悟柳桊碌亂滅種沵迤磨佗子南北二玄孽龉屏籌謙讬認出惹惹傷懷山險少年場燒研食性疏懷斯顔梭幅天泣下的缃蕤閑卧消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