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地為獄。 南朝 梁簡文帝 《罷雍州恩教》:“折以片言,事關往聖,寄之勿擾,傳彼昔賢,故剋木不對,畫獄無入。”亦作“ 畫獄牢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歸山》:“俺正要省約法,畫獄牢;那知他鑄刑書,加炮烙。” 王季思 等注:“借用 周文王 畫地為牢的故事。”參見“ 畫地為牢 ”。
“畫獄”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本義與起源
“畫獄”字面意為“畫地為獄”,即在地上畫一個圈作為象征性的牢獄。這一概念與“畫地為牢”相似,源于古代對刑罰的簡化或象征性表達,常見于早期社會法律不完善的時期。
2. 詞義演變與文學引用
3.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通常僅用于文學、曆史研究或引用古籍時,多帶有比喻性,強調形式上的約束或象征性懲戒。
總結
“畫獄”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法律與道德的融合性理解,其核心在于以象征性手段實現規範目的。需注意,當前權威典籍中對此詞的解釋有限,以上分析主要基于文獻片段和文學作品的引用。
《畫獄》(huà yù)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畫”和“獄”。
• 《畫》:它的部首是“田”,總共有8個筆畫。
• 《獄》:它的部首是“犬”,總共有7個筆畫。
《畫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故事。相傳在唐朝時期,一位名叫李逍遙的畫家因被人誣陷而入獄。在獄中,他以畫為媒介,将自己對自由和美好的向往表達了出來。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來對困境中追求自由的象征,因而衍生出了“畫獄”這個詞語。
在繁體字中, 《畫獄》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畫獄》的寫法有所不同。以《畫》字為例,古代的寫法是類似于“畫”、 “劃”。《獄》字古代寫法為“獄”。
• 他用筆畫營造出了一幅《畫獄》的場景。
• 在這幅畫中,藝術家勾勒出了内心深處的《畫獄》。
• 畫作、畫家、畫廊、畫冊
• 獄卒、獄吏、獄中、獄外
• 監獄、囹圄、牢獄
• 自由、解放、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