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月七的意思、七月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月七的解釋

農曆七月初七日。是夜為七夕。 唐 白居易 《長恨歌》:“七月七日 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宋 王禹偁 《七夕·商州作》詩:“去年七月七,直廬開獨坐。”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四折:“你若是到七月七,那其間乞巧的将你做一家兒燕喜,你可便顯神通百事依隨。”參見“ 七夕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七月七(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又稱七夕節、乞巧節,其文化内涵和習俗可從以下幾方面解析:

一、節日起源與核心含義

  1. 天文崇拜與傳說基礎
    源于古代對星象的崇拜,牛郎星(牽牛星)與織女星的神話故事成為核心傳說。相傳每年此日,喜鵲搭橋使二人在銀河相會。

  2. “七夕”名稱由來
    因節日活動主要在七月初七夜晚進行,故稱“七夕”,《長恨歌》中“七月七日長生殿”等詩詞印證了這一名稱的曆史淵源。

二、别稱與象征意義

三、傳統習俗與活動

  1. 女性主導的儀式
    • 乞巧活動:穿針引線、喜蛛結網驗巧,展現古代女性對精湛技藝的向往。
    • 拜織女:少女們設香案祭拜,祈求美滿姻緣和巧手。
  2. 特殊習俗
    • 儲七夕水:傳說七月七的水有淨化作用,部分地區有儲水習俗。
    • 曬書曬衣:文人雅士借日光防蟲蛀,後演變為知識崇拜的象征。

四、現代文化意義

如今,七夕節既延續了穿漢服、制作手工藝品等傳統,也被商家賦予“中國情人節”的消費屬性,情侶互贈禮物成為新民俗。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地區性習俗(如廣東“七娘會”、日本七夕祭差異),建議查閱民俗研究專著或地方志。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七月七

《七月七》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漢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第一個漢字"七",拆分部首為一"一",總筆畫數為二; 第二個漢字"月",拆分部首為一"⺝",總筆畫數為四。

來源

《七月七》一詞是古代農曆紀年法中的一種呼喚和稱謂方式。在二十四節氣中,夏至為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一般在公曆6月21日至22日之間。所以"七月七"指的是夏至節氣之後的第七個農曆月份。

繁體

《七月七》的繁體形式為「七月七」,與簡體形式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七月七"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較大差異。

例句

1. 每年的七月七,人們都會慶祝乞巧節。

2. 今天是七月七,我要和朋友一起賞月。

組詞

七夕、七子、七色、七風、七號

近義詞

夏至、七月節

反義詞

冬至、一月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