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城隍的意思、城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城隍的解釋

(1) [wall and moat]∶護城河

(2) [town god]∶道教指城池的守護神

詳細解釋

(1).城牆和護城河。《晉書·石勒載記上》:“時城隍未修,乃於 襄國 築隔城重栅,設鄣以待之。” 宋 蘇轼 《富鄭公神道碑》:“ 南朝 違約塞 雁門 ,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此何意也?”或專指護城河。《文選·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 李善 注:“城池無水曰隍。”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肥水》:“東側有一湖。三春九夏,紅荷覆水,引瀆城隍,水積成潭,謂之 東臺湖 。”或專指城牆。《梁書·鄭紹叔傳》:“﹝ 高祖 ﹞令 植 登臨城隍,周觀府署。”

(2).泛指城池。 唐 寒山 《詩》之一六七:“儂家暫下山,入到城隍裡。” 宋 範仲淹 《書碑陰》:“刺史暨官屬州人鹹欲棄城奔于南山,公按劍作色曰:‘奈何去城隍,委府庫。’”

(3).守護城池的神。《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蠟八。” 鄭玄 注:“所祭有八神也。” 孔穎達 疏:“水庸之屬,在地益其稼穡。” 陸德明 釋文:“水庸七。”後遂附會水庸為守護城池之神,稱城隍。《北齊書·慕容俨傳》:“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八:“ 蕪湖 城隍祠建于 吳 赤烏 二年, 高齊 慕容儼 、 梁 武陵王 祀城隍神,皆書于史,則又不獨 唐 而已。”《紅樓夢》第二八回:“ 寶玉 下了馬, 賈母 的轎剛至山門以内,見了本境城隍、土地各位泥塑聖像,便命住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城隍”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義本源

“城隍”原指城牆與護城河,其中“城”為防禦工事的高牆,“隍”為城牆外圍無水的壕溝。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周易》中的“城複于隍”,意為城牆傾覆于護城河,象征戰亂征兆。周朝時,城隍作為“水庸之神”被納入《周禮》八蠟祭祀體系,成為城池的象征性保護者。

二、神格化演變

  1. 自然神階段:漢代以前,城隍被視為抽象的自然神,負責守護城市安全。
  2. 人格化階段:三國時期開始将曆史人物奉為城隍。例如:
    • 漢将紀信因救劉邦被尊為長安城隍(最早的城隍人神);
    • 南宋文天祥為杭州城隍,明代秦裕伯為上海城隍。
  3. 道教融合:唐代道教将城隍納入神系,賦予其剪除兇逆、管理亡魂的職能。

三、職能與地位

四、文化意義

城隍信仰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融合了儒家忠烈觀念(如祭祀忠臣)與道教神學體系。現存最早的城隍廟為三國時期蕪湖城隍廟(239年建),而祭祀活動至今仍在部分地區延續。

參考來源

綜合自(詞源)、(曆史發展)、(明代封賞)、(等級制度)、(漢唐演變)等權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城隍》一詞的意思是指城市的守護神或神明。下面我将對這個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進行說明。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城隍》一詞由兩個部首構成,分别是“土”和“隹”。其中,“土”表示與土地、城市有關,“隹”是一個表示鳥的部首。在這個詞中,“隹”則是表示神明或守護之義。 來源: - “城隍”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民間信仰。在大多數中國城市中,都會有一個專門供奉城隍的廟宇,人們會在特定的節日或時候向城隍祈求守護、庇佑和保護。 繁體: - 《城隍》的繁體字為「城隍」。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漢字書寫形式中,寫作「城隤」或「城隄」。這些形式在書法和古籍中有所記錄。 例句: - 請城隍保佑我們的城市平安與繁榮。 - 每年的城隍廟會都吸引着很多人參觀。 組詞: - 城隍廟、城隍神、城隍信仰 近義詞: - 守城神、城市守護神 反義詞: - 漠不關心、無名小卒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