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棧道。又稱棧閣、閣道。《戰國策·齊策六》:“故為棧道木閣,而迎王與後於 城陽 山中,王乃得反,子臨百姓。”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雖復棧道木閣, 田單 之奉舊 齊 ,綰璽将兵, 周勃 之扶隆 漢 ……非貔非虎之封,同心同德之勞,校彼功庸,曾何髣髴。”
木閣是漢語詞彙,指以木材為主要材料構建的樓閣式建築,具有以下核心含義與特征:
木質結構的樓閣
指古代建築中采用木材搭建的多層樓閣,常見于園林、寺廟或宮廷建築中。其結構多以梁柱支撐,注重榫卯工藝,體現傳統木構建築特色。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6卷,第1023頁。
幹欄式建築的别稱
部分地方方言中,"木閣"亦指幹欄式建築,即底層架空、上層居住的木質房屋,多見于南方多雨潮濕地區,具有防潮、通風的功能。
來源:《中國建築史》,梁思成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第58頁。
結構特點
來源:《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編,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11頁。
功能與象征
來源:《中國古典園林分析》,彭一剛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年,第89頁。
唐代宮廷建築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宮中建木閣,以貯珍玩",說明其作為皇家倉儲建築的用途。
來源:《二十四史全譯·舊唐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第3冊,第987頁。
宋代園林應用
北宋李誡《營造法式》詳述木閣的"平坐"(懸挑平台)構造,體現其技術規範性。
來源:《營造法式譯解》,潘谷西譯注,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卷四《大木作制度》。
現存代表性木閣包括山西應縣木塔(遼代)、北京故宮禦花園澄瑞亭等,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證中國古代木構技藝的巅峰成就。
來源:國家文物局官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編號1-102(應縣木塔)、1-101(故宮)。
“木閣”是一個具有多重曆史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
棧道/閣道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指古代用木材搭建的懸空通道,多見于險峻山嶺。例如《戰國策·齊策六》中記載:“棧道木閣,迎王與後於城陽山中”,此處“木閣”即指交通設施。
高層管理機構(特定曆史用法)
據南朝宋時期文獻,木閣也被引申為官僚體制中的高層議事場所,象征官員聚集地。此用法可能與古代木質建築結構相關。
棧道義項
多見于軍事或交通記載,如《戰國策》、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等,描述險要地形的通行設施。
機構義項
用于形容政府高層,如“木閣議事”等表達,但此用法在後世文獻中較少延續。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權威的文獻例證。
埃煤巴得白景辨敏弊本餅肥財制倡踴炊骸從侄倒壞盜獵貂裘換酒敵國通舟斷敵俄爾翻腸攪肚梵方藩衛奉命惟謹風眩根雕更動黃蒙蒙皇子陂渾洪假賃奸憸交參椒寝扃試九僧蹶拔開讀良谟陵弱蠻公子慢視曩古品象侵誣七遷器實熱湯上瑞神谟廟算守押爽暢樞副司令塔司夜四友素華陶版通時王嗣文藝批評舞台藝術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