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掘取;拔出。 宋 朱熹 《奏推廣禦筆指揮二事狀》:“民者邦之本,財者民之心,其心傷則其本傷,其本傷其支幹凋瘁而根柢蹶拔矣。”
“蹶拔”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蹶拔》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跳動、颠簸"等。這個詞常用于形容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或人體的動作造成的不穩定狀态。
《蹶拔》由2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足"部,右邊是"拔"部。它共有12個筆畫,分别是:一橫、一橫、一撇、一點、一豎、一撇、一捺。
《蹶拔》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是清代康熙皇帝在他的字典中收錄的漢字之一。這個字在明代以前并不常用,屬于較為冷僻的字。
《蹶拔》的繁體形式為「蹶拔」,是對其簡化形式的保留。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字形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中的古文字形記錄,可以看到「蹶拔」的字形如下:
足 + 拔(足部在上,拔部在下)
1. 小船在波浪中蹶拔,讓人感到非常颠簸。
2. 睡夢中我突然被吓醒,感覺身體像被電擊般蹶拔了一下。
相關的組詞有:
- 蹶跳:形容跳躍時身體突然颠簸。
- 拔動:形容物體被突然拉起或推動。
與"蹶拔"意思相近的字有:
- 颠簸:表示受到外力作用造成劇烈震動。
- 跳動:指物體或身體快速反複地移動。
與"蹶拔"意思相反的字有:
- 穩定:表示物體或狀态均衡、平穩。
- 平靜:指沒有波動、動蕩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