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屍柩 ”。《北史·隱逸傳·徐則》:“須臾屍柩至,知其靈化。”
盛有屍體的棺材。《禮記·喪大記》:“君弔,見屍柩而後踴。”《漢書·師丹傳》:“前大行屍柩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親屬,赫然皆貴寵。”
“屍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指盛放屍體的棺材,常見于古代文獻或喪葬禮儀中。該詞由“屍”(遺體)和“柩”(棺材)組合而成,強調已裝殓遺體的棺木狀态。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北史·隱逸傳》等古籍原文。
《屍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是屍(shī)和柩(jiù),共有9個筆畫。
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屍字的本義是指屍體,而“柩”字的本義是指殡葬用的棺材。因此,《屍柩》一詞指的是裝有屍體的棺材或靈柩。
在繁體中,屍字保持不變,而柩字則變為櫃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屍字的形狀由人形進化而來,下部為兩條平行的橫杠,上方為長方形代表人頭。柩字由木字和咎字組成,木字表示材料,咎字表示災禍,合在一起表示屍身木椁。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們小心翼翼地擡着屍柩,走向墓地。
組詞:屍首、屍體、屍骨、柩架、柩車
近義詞:棺木、靈柩、殡柩
反義詞:生身、活人、生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