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屍柩的意思、屍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屍柩的解釋

同“ 屍柩 ”。《北史·隱逸傳·徐則》:“須臾屍柩至,知其靈化。”


盛有屍體的棺材。《禮記·喪大記》:“君弔,見屍柩而後踴。”《漢書·師丹傳》:“前大行屍柩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親屬,赫然皆貴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屍柩(shī jiù)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專指盛放死者遺體的棺材,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與曆史淵源。以下從詞典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裝有屍體的棺材,即停放待葬或準備下葬的棺木。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該詞條,釋義為“盛有屍體的棺材”。


二、字義分解

  1. 屍(shī)
    • 本義指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見《說文解字》),後引申為屍體。
    •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屍,陳也。象卧之形。”
  2. 柩(jiù)
    • 特指已裝入屍體的棺材。《釋名·釋喪制》明确區分:“有屍曰柩,無屍曰棺。”
    • 來源:劉熙《釋名·釋喪制》:“柩,究也,送終隨身之制皆究備也。”

三、文獻例證

  1. 古代禮制記載

    《禮記·曲禮下》載:“在床曰屍,在棺曰柩”,強調“屍”與“柩”在喪儀中的階段差異。

    來源:《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史書用例

    《後漢書·鄧皇後紀》載:“(太後)幸洛陽寺,錄囚徒,理冤獄……親見屍柩,哀感流涕。”

    來源: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校勘本)。


四、文化背景

“屍柩”在古代喪葬制度中承載禮儀性與莊重性:


五、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屍柩”屬書面用語,常見于曆史文獻、法律文書(如“屍柩檢驗”)及學術論述,日常口語多用“棺材”或“靈柩”。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将“靈柩”列為規範詞條,釋義為“死者已入殓的棺材”。

網絡擴展解釋

“屍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盛放屍體的棺材,常見于古代文獻或喪葬禮儀中。該詞由“屍”(遺體)和“柩”(棺材)組合而成,強調已裝殓遺體的棺木狀态。

二、古籍例證

  1. 《禮記·喪大記》中提到:“君吊,見屍柩而後踴。”描述君主吊唁時需見到裝有遺體的棺材後才開始哭踴(一種喪禮動作)。
  2. 《漢書·師丹傳》記載:“前大行屍柩在堂。”指已故皇帝的棺柩停放在殿堂,體現其莊重性。

三、用法與辨析

四、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北史·隱逸傳》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巴蛇便好表姐妹賓僚不便水土不知進退槎程陳燕燕赤緑打場子丹野德垣宮彫衰豆腐乳短話二公耳滿鼻滿返軸分傳傅構蚨錢剛口高明遠識公羊學官桂海狗鶴紋宏钜幾次三番節吝津津樂道謹澀救活喀喀抗想枯竹褐來電料鬭禮單裡椁漏洞默窺沒世無聞耦耕漆布啟露青鳥使毬毬蛋蛋棄外饒有興趣三浴三熏賒僻實底史話識起倒隨隨便便頭房王法危蹙小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