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疔瘡的意思、疔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疔瘡的解釋

[malignant boil;furuncle] 病名。又名疵瘡。因其形小,根深,堅硬如釘狀,故名。多因飲食不節,外感風邪火毒及四時不正之氣而發

詳細解釋

中醫指病理變化急驟并有全身症狀的惡性小瘡。 隋 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丁瘡候》:“疔瘡者,風邪毒氣於肌肉所生也……初起時突起,如丁蓋,故謂之疔瘡。”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若有此事,天不蓋,地不載,害老大小疔瘡。”《水浒傳》第五三回:“今後但吃葷,舌頭上生碗來大疔瘡。”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十九回:“人們看着武工隊員押上漢奸們走了,都長出了一口氣,好似割掉了長在身上的貼骨疔瘡一樣的愉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疔瘡是一種發病迅速、危險性較高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常見于顔面和手足部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特征

疔瘡是中醫術語,對應西醫的疖、癰、急性淋巴管炎等疾病。其特點為:

二、病因與發病機制

  1. 病原體: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2. 誘因:
    • 皮膚損傷(如擦傷、昆蟲叮咬)導緻細菌侵入。
    • 不良衛生習慣、高溫環境或免疫力低下()。
    • 中醫認為與飲食辛辣、髒腑積熱有關()。

三、臨床表現

四、治療與注意事項

  1. 西醫治療:
    • 局部消毒,外用抗生素藥膏(如金黴素)。
    • 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嚴重感染時)()。
  2. 中醫治療:
    • 清熱解毒為主,常用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
  3. 禁忌:
    • 不可擠壓或過早切開,尤其是顔面部位()。
    • 避免辛辣飲食,保持患處清潔()。

五、分類與命名

根據發病部位不同,有“人中疔”“蛇頭疔”“托盤疔”等名稱()。西醫對應甲溝炎、化膿性指頭炎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類型或療法,可參考中醫外科文獻或皮膚科診療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疔瘡這個詞是指皮膚或黏膜表面形成的化膿性病變。現在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疔(疒)是由病字旁組成的部首,意味着與疾病相關。 瘡(童/穴)是由隸書的童字和穴字組成的,表示病變在皮膚或黏膜上面。 來源: 疔瘡這個詞在漢語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來自于《詩經·小雅·車轄》中的一句:“胡疣之疔瘡兮。”(意為:長有瘊子和瘡的人啊)。 繁體字: 疔瘡的繁體字為「癰瘡」。該繁體字在台灣和香港地區常被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疔瘡的字寫作「疒倉」。沒有了後面的瘡字部分。 例句: 1. 他感到很疼痛,因為手上長了疔瘡。 2. 醫生建議要及時處理傷口,以免引發嚴重的疔瘡。 組詞: 疔瘡病情、疔瘡感染、疔瘡治療、疔瘡痊愈 近義詞: 瘡瘡、瘡疖、毒瘡 反義詞: 健康、無瘡痍 希望上述内容能幫到您,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