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斷鱗鴻的意思、目斷鱗鴻的詳細解釋
目斷鱗鴻的解釋
鱗鴻:魚和雁,比喻書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書信到來。
詞語分解
- 目斷的解釋 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 唐 丘為 《登潤州城》詩:“鄉山何處是,目斷 廣陵 西。” 宋 晏殊 《訴衷情》詞:“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無語憑闌幹
- 鱗鴻的解釋 .魚雁。指書信。 晉 傅鹹 《紙賦》:“鱗鴻附便,援筆飛書。” 明 湯式 《小梁州·揚子江阻風》套曲:“ 維揚 西望渺何之,無一箇鱗鴻至。” 清 納蘭性德 《大酺·寄梁汾》詞:“鱗鴻憑誰寄,想天
專業解析
“目斷鱗鴻”是一個具有古典韻味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殷切盼望遠方親友的音信(書信、消息),以至于望眼欲穿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成語釋義
“目斷鱗鴻”意指極目遠望,期盼着傳遞書信的魚雁(代指書信)出現,形容對遠方親友消息的深切盼望和等待,帶有望眼欲穿、翹首以盼的情感色彩。它描繪的是一種因長久等待而焦慮、期盼的心理狀态。
二、字詞解析
- 目斷: “目”指眼睛,“斷”有極盡、望斷之意。“目斷”合起來表示極目遠眺,直到視線所能及的盡頭,形容盼望之切。
- 鱗鴻: 這是兩個意象的結合:
- 鱗: 指魚,源自“魚傳尺素”的典故。古人常将書信藏于魚腹中傳遞。
- 鴻: 指鴻雁(大雁),源自“鴻雁傳書”的典故。蘇武牧羊的故事中,就有鴻雁傳遞消息的情節。
- 因此,“鱗鴻”合起來成為書信、音訊的代稱。
三、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尤其在表達離愁别緒、思念遠方親友的詩詞曲賦中。它融合了“魚雁傳書”這一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意象,生動體現了古人在通訊不便時代對音信的珍視和渴盼。其形成并非源自某一部特定的典籍,而是在文學語言的長期運用中逐漸凝練而成。
四、用法與例句
- 用法: 通常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表達深切的思念和等待。
- 例句:
- 自君别後,妾身日日倚門,目斷鱗鴻,不知何日得見君書。(自從你離開後,我每天倚着門框,望眼欲穿地盼着你的書信,不知哪天才能收到。)
- 遊子漂泊在外,母親在家鄉目斷鱗鴻,期盼着兒子的平安家書。(遊子在外漂泊,母親在家鄉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兒子報平安的信。)
五、權威參考來源
關于“目斷鱗鴻”的釋義和用法,可參考以下權威漢語工具書及資源:
- 《漢語大詞典》: 該詞典是收錄漢語詞彙最為完備的大型語文詞典之一,對成語的釋義、源流有詳細考據。其電子版可在相關平台查詢。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作為規範現代漢語的權威工具書,雖可能未收錄所有生僻成語,但其所收詞條的釋義具有标準性。其線上版本或APP可供查閱。
- 漢典網: 提供漢字、詞語、成語的詳細解釋,常引用古代文獻例證,是查詢古典詞彙的常用線上資源。
- 國學大師網: 彙集了大量古典文獻和工具書資源,方便查詢成語的出處和用例。
“目斷鱗鴻”是一個形象生動、富有文化底蘊的成語,它通過“極目遠望”(目斷)和“書信代稱”(鱗鴻)兩個意象的結合,精準地傳達了古人(乃至今人)對遠方親友音信的深切期盼與等待之苦,是漢語表達思念之情的精妙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目斷鱗鴻”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形容望眼欲穿,急切盼望書信到來。其中:
- 目斷:極目遠望,直至視線模糊,體現期盼之切;
- 鱗鴻:代指書信(古代以魚腹藏信、鴻雁傳書的典故)。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
- 最早見于元代散曲《南呂·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明代張景的《飛丸記·誓盟牛女》中也有引用。
- 例句:“何不口傳信息,免他目斷鱗鴻”(《飛丸記》)。
-
語法功能
文化背景
- 魚雁傳書:古代因通信不便,以“魚”(鯉魚傳書)和“鴻雁”(鴻雁傳信)象征書信往來,成語由此衍生。
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望穿秋水、翹首以盼。
- 反義延伸:若強調被動等待,可聯繫“杳無音信”。
現代適用性
盡管現代通信發達,該成語仍可用于文學表達,形容對消息的迫切期待或思念之情。
别人正在浏覽...
擺掣班魚悲切并肩作戰纏頭錦誠谏傳諷得全釣歌緞疋庫貳約梵道梵迹返老歸童關陸豪豬鞾懷居瓠種驕鹵家嚴嘉譽繼承權吉列金石之計進退兩端技女九規君伐龛子懇言叩首曠任虧圖冷翠梁山吟烈直龍膽馬年描述内憂霹靂斧披攘鋪展牽攀契厚卿家青年團栖噪日側容恕桑蠋善手神邦蘇洵貪位慕祿檀袖偉特像模象樣象飾稀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