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断鳞鸿的意思、目断鳞鸿的详细解释
目断鳞鸿的解释
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
词语分解
- 目断的解释 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 唐 丘为 《登润州城》诗:“乡山何处是,目断 广陵 西。” 宋 晏殊 《诉衷情》词:“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无语凭阑干
- 鳞鸿的解释 .鱼雁。指书信。 晋 傅咸 《纸赋》:“鳞鸿附便,援笔飞书。” 明 汤式 《小梁州·扬子江阻风》套曲:“ 维扬 西望渺何之,无一箇鳞鸿至。” 清 纳兰性德 《大酺·寄梁汾》词:“鳞鸿凭谁寄,想天
专业解析
“目断鳞鸿”是一个具有古典韵味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形容殷切盼望远方亲友的音信(书信、消息),以至于望眼欲穿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成语释义
“目断鳞鸿”意指极目远望,期盼着传递书信的鱼雁(代指书信)出现,形容对远方亲友消息的深切盼望和等待,带有望眼欲穿、翘首以盼的情感色彩。它描绘的是一种因长久等待而焦虑、期盼的心理状态。
二、字词解析
- 目断: “目”指眼睛,“断”有极尽、望断之意。“目断”合起来表示极目远眺,直到视线所能及的尽头,形容盼望之切。
- 鳞鸿: 这是两个意象的结合:
- 鳞: 指鱼,源自“鱼传尺素”的典故。古人常将书信藏于鱼腹中传递。
- 鸿: 指鸿雁(大雁),源自“鸿雁传书”的典故。苏武牧羊的故事中,就有鸿雁传递消息的情节。
- 因此,“鳞鸿”合起来成为书信、音讯的代称。
三、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在表达离愁别绪、思念远方亲友的诗词曲赋中。它融合了“鱼雁传书”这一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意象,生动体现了古人在通讯不便时代对音信的珍视和渴盼。其形成并非源自某一部特定的典籍,而是在文学语言的长期运用中逐渐凝练而成。
四、用法与例句
- 用法: 通常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表达深切的思念和等待。
- 例句:
- 自君别后,妾身日日倚门,目断鳞鸿,不知何日得见君书。(自从你离开后,我每天倚着门框,望眼欲穿地盼着你的书信,不知哪天才能收到。)
- 游子漂泊在外,母亲在家乡目断鳞鸿,期盼着儿子的平安家书。(游子在外漂泊,母亲在家乡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儿子报平安的信。)
五、权威参考来源
关于“目断鳞鸿”的释义和用法,可参考以下权威汉语工具书及资源:
- 《汉语大词典》: 该词典是收录汉语词汇最为完备的大型语文词典之一,对成语的释义、源流有详细考据。其电子版可在相关平台查询。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作为规范现代汉语的权威工具书,虽可能未收录所有生僻成语,但其所收词条的释义具有标准性。其在线版本或APP可供查阅。
- 汉典网: 提供汉字、词语、成语的详细解释,常引用古代文献例证,是查询古典词汇的常用在线资源。
- 国学大师网: 汇集了大量古典文献和工具书资源,方便查询成语的出处和用例。
“目断鳞鸿”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它通过“极目远望”(目断)和“书信代称”(鳞鸿)两个意象的结合,精准地传达了古人(乃至今人)对远方亲友音信的深切期盼与等待之苦,是汉语表达思念之情的精妙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目断鳞鸿”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形容望眼欲穿,急切盼望书信到来。其中:
- 目断:极目远望,直至视线模糊,体现期盼之切;
- 鳞鸿:代指书信(古代以鱼腹藏信、鸿雁传书的典故)。
出处与用法
-
文献来源
- 最早见于元代散曲《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明代张景的《飞丸记·誓盟牛女》中也有引用。
- 例句:“何不口传信息,免他目断鳞鸿”(《飞丸记》)。
-
语法功能
文化背景
- 鱼雁传书:古代因通信不便,以“鱼”(鲤鱼传书)和“鸿雁”(鸿雁传信)象征书信往来,成语由此衍生。
近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望穿秋水、翘首以盼。
- 反义延伸:若强调被动等待,可联系“杳无音信”。
现代适用性
尽管现代通信发达,该成语仍可用于文学表达,形容对消息的迫切期待或思念之情。
别人正在浏览...
案堵把钓豹字牌本军犇劣摽辟逞词痴骨痴耍饬愿打草叨秽帝关丁梢蛾绿仿古方贿反坦克炮钢啷诰札出身关报贵惜行规阖室胡床疆畔鸡黄鸡毛信金锣进攘浚哲冷脸儿冷森森利朗马尼拉麻闷声妙契奶牛男中音恁等蓬瀛屏幛千磨百折千千饭祁僮求欢宂怯容体适妇庶姬体理统筹兼顾铜炙徒唤奈何无骄先辈先神祇弦外遗音谐媚谢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