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迹的意思、梵迹的詳細解釋
梵迹的解釋
(1).佛寺的墟迹。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肸蠁靈兆,丘墟梵迹。”
(2).指佛像。《法苑珠林》卷二三:“ 隋 時有 阿彌陀佛 五十菩薩像者,西域 天竺 之瑞像也……時有 北齊 畫工 曹仲達 者,本是 曹國 人,善於丹青,妙畫梵迹,傳模西瑞,京邑所推。”
詞語分解
- 梵的解釋 梵 à 關于古代印度的:梵語(印度古代的一種語言)。梵文(印度古代的文字)。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迹的解釋 迹 ì 腳印:蹤迹。足迹。血迹。筆迹。 物體遺留下的印痕:印迹。 前人遺留下的事物:古迹。實迹。 追尋蹤迹:“漢求将軍急,迹且至臣家”。 據實迹考知:“迹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筆畫數:; 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梵迹”是一個源自佛教文化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梵”指佛教(梵語音譯詞,象征高淨、寂靜),“迹”意為痕迹或遺迹,合起來指佛教寺廟的殘存痕迹或佛像。後引申為泛指古代建築遺迹或文物,如石窟、碑刻等文化遺存。
二、詳細解釋
-
佛寺墟迹
特指佛教寺廟的廢墟或曆史痕迹。例如唐代王勃《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中“肸蠁靈兆,丘墟梵迹”,描述寺廟遺址的滄桑感。
-
佛像代稱
直接指代佛像本身,如《法苑珠林》記載北齊畫工曹仲達“妙畫梵迹”,即繪制佛像。
-
廣義古迹
現代用法可擴展至其他古代遺迹或文物,如敦煌壁畫、龍門石窟等具有曆史價值的文化痕迹。
三、用法特點
- 文學語境:多用于詩詞或曆史文獻,如“梵迹蒼苔掩”描繪古迹的荒蕪景象。
- 文化研究:考古或藝術領域常以此詞描述佛教相關遺迹的保存狀态。
四、相關詞語
- 梵刹(佛寺)
- 梵宇(寺廟建築)
- 古迹/遺迹(廣義曆史遺存)
若需進一步探究佛教遺迹實例,可參考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等具體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梵迹(fàn jì)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拆分部首為“彳”和“火”,共有11畫。該詞彙是從梵文的“Dharma”衍生而來,意為“法、理、教義”。在佛教中,梵迹指的是佛陀的指示或教誨。
梵迹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梵跡」。這個詞彙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部分出現為「梵蹟」。下面是一些例句:
1. 佛陀的梵迹深深地印在信徒們的心中。
2. 學習佛法,領悟梵迹的内涵,是修行的重要一步。
組詞:梵迹之旅、梵迹文化、傳承佛梵迹、梵迹藝術
近義詞:佛陀的教誨、佛法教義、佛陀的足迹
反義詞:迷途、邪道、違背教義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需任何其他問題的回答,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