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膽的意思、龍膽的詳細解釋
龍膽的解釋
[rough gentian] 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對生,卵形至披針形,花藍紫色,聚傘花序頂生,根可入藥
詳細解釋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對生,卵形或披針形。秋季開花,聚傘花序頂生,藍紫色。中醫以根入藥。性寒味苦,主治黃疸、熱痢、目赤、咽痛及小便熱痛等症。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龍膽》。
詞語分解
- 龍的解釋 龍 (龍) ó 傳說中的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作雨:龍舟。龍燈。龍宮。龍駒(駿馬,喻才華出衆的少年)。畫龍點睛。龍蟠虎踞。 古生物學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 膽的解釋 膽 (膽) ǎ 人或某些動物體内器官之一,在肝髒右葉的下部:膽囊。苦膽。膽固醇。肝膽相照(指對人忠誠,以真心相見)。 不怕兇暴和危險的精神、勇氣:膽量。膽氣。壯膽。膽魄。膽大妄為(唅 )。 裝在器物内
專業解析
龍膽(學名:Gentiana scabra Bunge)是龍膽科龍膽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稱蘊含深厚的漢語文化意象與藥用價值,以下從詞典釋義、植物特性及傳統應用角度分述:
一、名稱釋義與字源
-
字義解析
-
别稱考據
亦稱“陵遊”(《神農本草經》),因多生于山地丘陵;“草龍膽”(《證類本草》),以别于動物膽類藥材(來源:《中藥大辭典》)。
二、植物學特征
- 形态描述
- 莖:直立,高30–60厘米,常帶紫褐色。
- 葉:對生,卵狀披針形,基部抱莖,三出脈明顯。
- 花:簇生莖頂或葉腋,花冠鐘狀,深藍色或紫色,具條紋(來源:《中國植物志》)。
- 根:黃棕色,須根系,味極苦,為藥用部位。
三、藥用價值與文化意涵
-
傳統功效
根入藥,性寒、味苦,歸肝、膽經。主要功效:
- 清熱燥濕:治濕熱黃疸(《傷寒論》茵陳蒿湯配伍)。
- 瀉肝膽火:療目赤腫痛、脅痛口苦(《醫方集解》龍膽瀉肝湯)。
- 殺蟲消疳:小兒疳積外用(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
文化象征
因其花形獨特、色澤深邃,文人以“龍膽”喻高潔孤傲,如宋代《全芳備祖》贊其“幽谷藏深碧,秋風綻冷藍”。
四、現代研究與保護
- 活性成分:含龍膽苦苷(Gentiopicrin)、獐牙菜苦苷等,具抗炎、保肝作用(來源: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 資源保護:野生龍膽因過度采挖瀕危,已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提倡人工栽培(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參考文獻
-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 2020年版.
-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62卷. 科學出版社, 1988.
-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三卷.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
- 江蘇新醫學院. 《中藥大辭典》.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6.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全國中草藥資源普查技術規範》, 2011.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龍膽”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植物學特征
龍膽(學名:Gentiana scabra)是龍膽科龍膽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厘米。其根莖平卧或直立,根呈須狀、淡黃色;葉對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表面綠色,背面紫彩色;花藍紫色,聚傘花序頂生,花冠筒狀鐘形,蒴果紡錘形。
二、藥用價值
- 功效:
中醫認為龍膽性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的作用,主治濕熱黃疸、陰腫陰癢、目赤腫痛、脅痛口苦等症。
- 成分與藥理:
含龍膽苦苷、獐牙菜苦甙等成分,現代醫學證實其具有抗炎、保肝、鎮靜等作用,尤其龍膽苦苷是保肝利膽的核心成分。
三、名稱與文化
- 得名由來:因“葉如龍葵,味苦似膽”而得名,古代亦稱作“陵遊”“觀音草”。
- 象征意義:因形态似“龍的膽”,被賦予勇敢無畏的寓意。
四、分布與生長環境
主要分布于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遼甯)、浙江等地,以及朝鮮、日本、俄羅斯。多生于海拔400-1700米的山坡草地、林緣或河灘。
五、注意事項
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過量可能引發胃腸不適。因其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藥方或臨床應用,可參考《神農本草經》及現代中藥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脰百身莫贖暴富乞兒鞭弰冰消避險過當才德才力蜑婦彈盡糧絕蝶粉蜂黃訪婚飯坑諷嘯蜂興偾起粉絲高才絶學亘古未有狗碰光導纖維古異黑楂楂藿香謇然交開款志冷杯曆沴遴揀餾分緑鬓紅顔妙迹滅熄南牀泥豬疥狗驽蹄起步阙忘逡縮去時爇節申旦達夕識人守刺說長說短説耍桃花流天下大亂鐵爐同門退價鼍作無容象智鹹莖憸利先職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