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py]∶ 照原作謄寫或臨摹
(2) [describe;depict]∶泛指用文字描述;描寫
摹寫人物情狀
(1).依樣描畫。《後漢書·蔡邕傳》:“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宋 趙德麟 《商調蝶戀花》詞:“雖丹青摹寫其形狀,未知能如是工且至否?” 周立波 《掃盲志異》:“ 何 家二媳婦一面照着念,一面用鉛筆在小簿子上作古正經地摹寫。”
(2).描寫;描繪。 宋 蘇轼 《喜劉景文至》詩:“别後新詩巧摹寫,袖中知有 錢塘 湖。” 金 元好問 《遊黃華山》詩:“昨朝一遊亦偶爾,更覺摹寫難為功。”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查初白詩》:“摹寫景物,脫口渾成,猶其餘技也。” 徐念慈 《餘之小說觀》:“而于摹寫今日家庭之狀态,社會之現象,以為此固吾人耳熟能詳者,奚事贅陳耶?”
(3).依樣規畫。 晉 潘嶽 《西征賦》:“于斯時也,乃摹寫舊 豐 ,制造新邑。故社易置, 枌榆 遷立。街衢如一,庭宇相襲。”
(4).拓印。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繹山》:“邑人疲於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殘缺,不堪摹寫。”
摹寫(mó xiě)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兩類:
臨摹或謄寫
指按照原作的形态進行複現,常見于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例如初學者通過“仿紙”或“雙鈎廓填”的方式練習字形結構。
例句:她剛學習書法時,隻能用仿紙摹寫碑帖()。
文字描寫或修辭手法
指用語言對事物進行細緻刻畫,屬于文學創作中的表現方式。例如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體驗描述場景或人物()。
例句: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摹寫月光下的荷葉,“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點綴着白花”()。
在修辭學中,摹寫可細分為:
該詞在古籍中早有使用,如《後漢書》提到“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指對碑文的臨摹()。近義詞包括“臨摹”“描繪”,反義詞則為“獨創”“虛構”。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文學案例分析,可以參考相關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或修辭學著作。
《摹寫》這個詞在漢語中的意思是模仿或複制别人的書法作品或繪畫作品。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手(扌)作為部首,右邊是毛,表示寫的意思。總體來說,摹寫就是通過描摹模仿來表現某種藝術形式的傳承和學習。
《摹寫》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是扌(手),右邊是毛。手作為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器官之一,代表了行動、操作等含義;毛則表示線條、寫作等意思。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使用筆墨進行書寫,摹寫是一種學習和傳承古代文化的常見方式。通過模仿先賢的作品,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現代社會中,摹寫不僅用于書法和繪畫領域,還廣泛應用于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
在繁體字中,摹寫的寫法為仿寫,是由左邊的彳部邊并一個上半部的心字,右邊則是寫部(寫部)的變形。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摹寫中的扌部在古代稱為手字旁,而且筆畫數量也有所不同。古人的字寫得更加工整、剛勁有力。
例句:他通過摹寫古代名家的字體來提升自己的書法水平。
組詞:模仿、複制、描摹、仿制
近義詞:模仿、複制、仿制
反義詞:創作、原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