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若。《荀子·正名》:“假之有人而欲南、無多,而惡北、無寡,豈為夫南者之不可盡也,離南行而北走也哉!”《荀子·性惡》:“假之人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九:“之,猶‘若’也……《荀子·正名》篇曰:‘假之有人欲南而惡北。’《性惡》篇曰:‘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假之’,皆謂‘假若’也。”《戰國策·魏策四》:“假之得幸,庸必為我用乎?”
“假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假之”讀作jiǎ zhī,意為“假若”,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如果” 或“假設”。該詞常用于文言文,表示對某種假設情景的引入。
《荀子》中的用例
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的解釋
書中提到:“之,猶‘若’也……‘假之’皆謂‘假若’也。”,進一步明确“之”在此處為虛詞,與“假”連用構成假設連詞。
現代漢語中,“假之”已不常用,但在仿古或文學創作中偶見。例如:
“假之”是文言文中表假設的連詞,核心含義為“假若”,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深入學習,可參考《荀子》相關篇章及清代訓诂學著作。
《假之》是指“假”的意思。它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虛僞,不真實的事物或情況。
《假之》由“亻”作為人的部首,以及“夾”作為形聲字部分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4畫。
《假之》在漢字中是一個古老的詞語。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左傳》這本古代文獻中。它經過了多年的使用,逐漸成為現代漢語中常見的一個詞彙。
《假之》的繁體字為「假之」。
古代漢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假之》在古代的寫法為「假之」。
1. 他的言辭虛僞假之,不值得信任。
2. 這個故事的情節太過假之,缺乏真實感。
1. 假裝
2. 假貨
3. 假冒
4. 假象
5. 假發
1. 虛僞
2. 不真實
3. 虛假
4. 僞裝
5. 作假
1. 真實
2. 真正
3. 實在
4. 真誠
5. 不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