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之的意思、假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之的解釋

假若。《荀子·正名》:“假之有人而欲南、無多,而惡北、無寡,豈為夫南者之不可盡也,離南行而北走也哉!”《荀子·性惡》:“假之人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九:“之,猶‘若’也……《荀子·正名》篇曰:‘假之有人欲南而惡北。’《性惡》篇曰:‘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假之’,皆謂‘假若’也。”《戰國策·魏策四》:“假之得幸,庸必為我用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假之"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虛詞結構,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詞義溯源與核心解釋 "假"作動詞時表"借助、利用",《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古義為"借也,資也"(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2001年版第3卷)。"之"在此結構中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及的人、事、物。二字連用構成"假之"的使動用法,完整釋義為"通過借助某種事物或力量來實現目的"。

二、語法功能與語境應用 在《古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2016年版)中,"假之"被歸類為條件狀語結構,常用于引出行為實施的條件或手段。例如《荀子·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此處的"假之"結構強調借助車馬達成遠行目的。

三、語義演變與當代關聯 據《古代漢語語法發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考證,該結構在現代漢語中已演變為"借之"的表達形式,但在成語"假道伐虢"等固定搭配中仍保留古義。其核心語義"借助外物達成目标"的認知框架,與當代管理學"杠杆原理"存在跨時空的思維共性。

四、權威例證與訓诂依據 清代訓诂學家王引之在《經傳釋詞》中特别指出:"假之雲者,猶言假此也",強調其指代功能(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經傳釋詞》校注本)。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語法史》中将其定位為"介詞+代詞"的凝固結構,突顯古漢語的語法特征(來源:中華書局《漢語語法史》2015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假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解釋

“假之”讀作jiǎ zhī,意為“假若”,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如果” 或“假設”。該詞常用于文言文,表示對某種假設情景的引入。


二、古籍出處與用法

  1. 《荀子》中的用例

    • 《荀子·正名》:“假之有人而欲南、無多,而惡北、無寡。”(意為:假設有人想往南走而不願向北行。)
    • 《荀子·性惡》:“假之人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意為:如果兄弟之間要分財産,依人之本性,會争奪利益。)
      這兩例均用“假之”引出假設條件,後接論述觀點。
  2. 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的解釋
    書中提到:“之,猶‘若’也……‘假之’皆謂‘假若’也。”,進一步明确“之”在此處為虛詞,與“假”連用構成假設連詞。


三、結構與詞義分析


四、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現代漢語中,“假之”已不常用,但在仿古或文學創作中偶見。例如:


“假之”是文言文中表假設的連詞,核心含義為“假若”,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深入學習,可參考《荀子》相關篇章及清代訓诂學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阿保暴猛霸權辨洽筆仙布谷鳥差門唱诨常例錢齒垽脣呡踔厲駿發出日宕佚驔步電抛光刁棍釣語頂望耳子遏私犯諱反轉來糞車黼宸高語稿紙公乘汗背心加劇節樓警策井陉口舉首戴目儈父闌殘辣臊樓艦羅衿麻沸湯抿泣骈厚拼攢頻仍蒲海赇官屈抑任養山公傷痛省物衰耗雙南金死忌聽其言觀其行绾角兒險人睍睕小日月小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