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誨的意思、谏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誨的解釋

規勸教誨。《左傳·成公二年》:“寧不亦淫從其欲以怒叔父,抑豈不可諫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谏誨”是由“谏”與“誨”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勸誡與教導的雙重行為。從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分析,“谏”本義為直言規勸,《說文解字》釋為“証也”,特指臣子對君主、晚輩對尊長的正直勸告,如《論語·八佾》中“子貢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即含谏意。“誨”則側重于教導、訓導,《說文解字》注為“曉教也”,強調通過語言使人明理,如《論語·述而》載“誨人不倦”。

“谏誨”二字連用,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文獻,如《白虎通義·谏诤》中提出“谏誨”是臣子輔佐君主的職責,既包含糾正過失的直言勸谏,也涵蓋引導德行的諄諄教誨。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進一步闡釋:“谏者正其失,誨者導其善”,二者相輔相成,構成儒家“以道事君”的倫理實踐。該詞在宋代以後多用于描述師長對生徒的規訓,如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強調“朋友之交,貴善規誨”,将“谏誨”延伸至平等關系中的道德勸勉。

權威漢語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将“谏誨”釋為“規勸教誨”,并引《後漢書·桓譚傳》“臣譚伏聞陛下窮折方士黃白之術,甚明矣,而乃欲聽納谶記,又何誤也!此事宜施行谏誨”為例,佐證其政治語境中的運用。現代語言學研究中,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亦指出該詞體現了中國古代“教”與“糾”并重的教育思想。

(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論語》《白虎通義》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谏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谏誨”指通過規勸的方式進行教導,即規勸教誨。該詞由“谏”(直言勸告)和“誨”(教導)兩字組成,強調以勸誡引導他人改正錯誤或提升德行。

  2. 字義拆解

    • 谏:特指對君主、尊長或朋友提出規勸,使其改正過失,如“進谏”“直言敢谏”。
    • 誨:意為教導、誘導,如“誨人不倦”。
      二字結合後,既包含勸誡的意圖,也蘊含教育的目的。
  3.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成公二年》:“甯不亦淫從其欲以怒叔父,抑豈不可谏誨?”(意為:難道不是因為放縱欲望觸怒叔父,而無法規勸教導嗎?)。

  4. 相關用法與延伸

    • 常見于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君臣、師徒或親友間的勸誡關系。
    • 近義詞包括“規谏”“勸誨”,相關成語如“誨盜誨淫”“從谏如流”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左傳》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不登大雅廠屋超朗徹身仇恨稻菽登坑瞪目訂述斷誼隊徽耳朵眼兒二十四方功敷榮鬼斧神工滾鍋航次壑口恒诰懷瑾黃眉翁火盡薪傳簡拔狡兔死,良狗烹交亵借徣機覺旌異禁情割欲進退裕如瘠瘵開口呼豤言拉答狼蟲量杯涼氣斂索攀告槃結曝衣樓秋溟驅羊攻虎冗細儒厚睿曲弱女賽廟膻芗燒掇設枑所遺桃殳恸哭銅圓委令微語廂白旗掀天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