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廻縱”。旋轉騰躍。 南朝 梁武帝 《詠舞詩》:“腕弱復低舉,身輕由廻縱。”
“回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意為“旋轉騰躍”,多用于描述輕盈靈動的動作,常見于古代文學中對舞蹈或動态場景的描寫。例如南朝梁武帝《詠舞詩》中“腕弱複低舉,身輕由廻縱”,通過“廻縱”展現了舞者身姿的柔美與跳躍的韻律感。
字形與異體
“回縱”亦寫作“廻縱”,二者為異體字關系,均指向同一含義。其中“廻”是“回”的異體字,表示旋轉、環繞之意,與“縱”(騰躍)結合強化動态意象。
使用場景
該詞多出現于古典詩文,尤其是描繪舞蹈、武術或自然景物的動态美。現代使用較少,屬于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
近義與延伸
可關聯“回旋”“騰躍”等詞,但“回縱”更強調旋轉與跳躍的結合,兼具流暢性與力量感。部分例句(如“魔海無邊,神魔敗天”)為現代網絡文學創作,屬引申用法。
提示: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典》或南朝相關詩文集。
回縱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回"和"縱"兩個字組成。
回(huí)是一個形聲字,它的部首是囗,總共有6畫。"回"的本義是轉向原處,也可指返回、回歸、環繞、循環等。作為動詞,可以表示轉身或往返行動。作為名詞,可以表示循環、旋轉。
縱(zòng)是一個形聲字,它的部首是纟,總共有11畫。"縱"的本義是纖細的繩子紡成的線,引申為纖細、長條狀的物體。作為動詞,可以表示放任、策劃、縱覽等。作為名詞,可以表示藏書的存放位置。
回縱結合起來,表示在回旋中自由放任、不拘束,也可以指以寬廣的眼界和胸懷縱覽事物。
在繁體字中,"回縱"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回"在古代常以回形的形狀表示,"縱"則以繩線的形狀表示。
例句:
1. 他在舞台上回縱自如,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面對困難,我們要學會回縱自若,不被困境束縛。
組詞: 回避、回憶、回歸、回複、回旋、回絕、縱目、縱覽、縱橫、縱情
近義詞: 周旋、繞行
反義詞: 束縛、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