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llar and sleeves]∶衣領和衣袖
(2) [model]∶指能為人表率的人
(3) [leader]∶國家、政黨、群衆團體等的最高領導人
改革運動的一位領袖
(1).衣服的領和袖。《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倉頭衣緑褠,領袖正白。” 宋 蘇轼 《東川清絲寄魯冀州戲贈》詩:“但放奇紋出領袖,吾髯雖老無人憎。” 清 褚人穫 《堅瓠八集·跳月記》:“衫襟領袖,悉錦為緣。” 冰心 《我們太太的客廳》:“ 彬彬 是大紅綢子衣服,乳色的領袖,白絲襪,黑漆皮鞋。”
(2).謂為人儀則,為他人作表率。《文選·任昉<為蕭揚州作薦士表>》:“故以暉映先達,領袖後進。” 呂向 注:“領袖,可為人之儀則。” 宋 楊萬裡 《題益公丞相天香堂》詩:“君不見君王殿後春第一,領袖衆芳捧 堯 日。” 清 洪昇 《長生殿·定情》:“寰區萬裡,徧徵求窈窕,誰堪領袖嬪嬙?” 魯迅 《熱風·估<學衡>》:“原來做一篇序‘以盡其領袖後進之責’,便有這樣的大罪案。”
(3).帶領,率領。 黃中黃 《沉荩》第二章:“北方之 譚嗣同 ,南方之 唐才常 ,領袖戊戌、庚子兩大役,此人所共知者也。”
(4).比喻同類人或物中之突出者。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胡毋彥國 吐佳言如屑,後進領袖。” 唐玄宗 《<孝經>序》:“ 韋昭 、 王肅 ,先儒之領袖。” 邢昺 疏:“此指言 韋王 所學,在先儒之中如衣之有領袖也。” 宋 王谠 《唐語林·豪爽》:“﹝ 唐玄宗 ﹞尤愛羯鼓橫笛,雲:‘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為比。’”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二折:“有一箇 馬孟起 ,他是箇 * 的領袖。”《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誰知 卞福 老婆,是個拈酸的領袖,喫醋的班頭。”
(5).國家、政治團體、群衆組織的最高領導人。 茅盾 《子夜》十:“他聽得家鄉的人推崇他為百業的領袖,覺得有點高興了。” 葉聖陶 《倪煥之》八:“紳富人家的子弟常常處于領袖的地位……唯有他們可以發號令,出主張。” 秦牧 《<長河浪花集>序》:“走在我們前頭的無産階級革命領袖,他們的璀璨光輝自然是不待多說了。”
“領袖”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和演變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綜合闡述:
“領袖”最初指衣物的領口和袖口。這兩個部位因頻繁接觸皮膚易磨損,古人制作時常單獨鑲邊以突出美觀。由此引申出“突出、表率”的象征意義,如《後漢書》記載的“領袖正白”即描述衣物細節。
在文學和典籍中,“領袖”常指能為人表率者。例如《文選》提到“領袖後進”,呂向注解為“可為人之儀則”;宋代楊萬裡詩句“領袖衆芳”也以花喻人,強調引領群體的能力。
現代最常用的含義指國家、政黨或組織的最高領導人,如“共産黨領袖”“國家領袖”等。這一用法源于古代對核心人物的尊稱,如《世說新語》中稱胡毋彥國為“後進領袖”。
曆史上“領袖”偶爾作動詞使用,如黃中黃《沉荩》描述譚嗣同、唐才常“領袖戊戌、庚子兩大役”,意為領導重大事件。
在比喻層面,“領袖”也指某領域或群體中的突出者。如唐玄宗稱韋昭、王肅為“先儒之領袖”,強調他們在儒學中的卓越地位。
近義詞:元首、首領、魁首、總統(多指國家層面);
反義詞:群衆、隨從。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搜狗百科及《後漢書》相關記載。
「領袖」是一個表示引領、帶領衆人的意思的詞語。它由「領」和「袖」兩個部分組成。
「領」字的部首是「衣」,總共有7畫。它原本是描繪衣領的形狀,後來引申為帶領、引導的意思。它還是古代寫法中的頭字部首之一。
「袖」字的部首是「衣」,總共有12畫。它是描繪袖子的形狀,表示衣袖。引申為人的手臂,也可以表示隱喻性地表示象征。
「領袖」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籍。它被用來形容那些有魅力、有能力引領群衆,以及具備卓越領導才能的人。
在繁體字中,「領袖」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什麼區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領袖」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變體或不同的書寫方式。然而,「領」和「袖」經過了數千年的傳承和演變,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形狀和意義。
例句:
1. 那位領袖帶領我們走向了勝利的道路。
2. 這位年輕的領袖具備着出色的領導才能。
組詞:領導、領航、領域、領悟、領事、袖手旁觀
近義詞:領導者、首領、掌舵者、導師
反義詞:隨從、跟隨者、下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