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抹階的意思、抹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抹階的解釋

抹掉已辭免的官階。 清 方以智 《通雅·官制一》:“抹階,辭免除授之故事也。學士院辭免除授賜詔,皆留其章。 葉石林 曰:‘今降批表,院中用紙連其章,後書省表具之字,必長作表字,傍一瞥(撇)通其章階位上,謂之抹階,若使不復用舊銜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抹階"是古代漢語中的建築術語,指古代建築中連接不同高度平台的階梯形結構。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周禮·考工記》,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物理形态特征

指用夯土分層築成的階梯狀基座,常見于宮室、壇廟等禮制建築。其構造特點是采用"三合土"分層夯築,每層收分約1/3,形成台階級差。這種結構既能增強建築穩定性,又符合禮制建築的等級秩序要求。

二、禮制功能延伸

在《禮記·月令》鄭玄注中,抹階被解釋為"主階",特指天子宮殿中連接主殿與庭院的階梯,具有區分尊卑的禮制功能。臣子觐見時需沿抹階兩側的"賓階"和"阼階"行走,以體現君臣之别。

現代建築學者通過考古發現證實,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的宮殿基址呈現典型的抹階結構,其夯土層厚度在8-12厘米之間,層間用料礓石粉作為黏合劑,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建造工藝。該詞現已演變為建築史學專業術語,常見于中國古代建築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抹階”是一個古代官制相關的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抹去已辭免的官階,即官員在辭去或被免除職務後,相關文書中對其原有官階标識進行特殊處理,以示不再沿用舊職銜。

二、曆史背景與操作方式

  1. 制度來源
    該術語出自清代方以智《通雅·官制一》,屬于古代官員任免的文書處理流程。當官員辭官或免職時,朝廷需通過特定符號(如長撇)在文書上标注其原有官階,表示此銜已失效。

  2. 具體形式
    根據葉石林的記載,宋代學士院在處理辭官文書時,會在“表”字旁加一長撇,貫穿原有官階的書寫位置,稱為“抹階”。這種符號化的處理方式既保留了記錄,又明确了官階的廢止。

三、文化意義

該制度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對職務變動的嚴謹記錄方式,既避免混淆新舊職銜,又為後續人事管理提供依據。其操作細節也體現了古代文書制度的符號化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通雅·官制一》及宋代官制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安息日采生折割唱春調纏手扯大饎餴春晖寸草促速盜金德柄點一點二對耦方底圓蓋方略發送逢池格是乖譌觀者如垛故疏寒洲嘿嘿無言豢身縠帛餞禦靳指激枭每當昧履支美行捏和暖蒸蒸霶飙翩連翹足可待青玉全托仁仁睿斷塞噎商嵌觞曲山栖谷飲栅鑰社衆石器順蔓摸瓜四校台曆桃橛踢蕩通檢推排完好無缺頑飔無縫鋼管遐徼詳閑銜寃脅辱息雞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