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遠之地。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迢遞投遐徼,蒼黃出奧區。” 宋 陸遊 《賀明堂表》:“臣官縻遐徼,心繫明廷。” 明 高啟 《答衍師見贈》詩:“靈奇務窮蒐,不憚躡遐徼。”
“遐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邊遠之地,常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遐徼(xiá jiǎ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遐」和「徼」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這個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的解釋。
「遐徼」的拆分部首是「辶」(走之辶)和「彳」(行走之彳),它們分别表示「走」和「行走」的意思。根據拆分部首的不同,它分别有12畫和6畫。
「遐徼」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遐」的本義是遠,表示遙遠的意思;而「徼」的本義是徘徊,表示邊緣的意思。結合起來,「遐徼」可以理解為走到邊緣,行至極遠之處。
在繁體中,「遐徼」可以寫作「遐僥」。
在古代漢字中,「遐」和「徼」的寫法略有不同。舊時的「遐」表現為「遐耍」的形式,意為遠古的邊緣之地;舊時的「徼」則用「徼微」的形式表示,指的是徘徊在遠方的邊緣。
1. 在遠山的遐徼之處,有一座古老的廟宇。
2. 他在生活的遐徼中尋找自己的真正價值。
與「遐徼」相關的組詞有:
1. 遙遠(yáo yuǎn):形容非常遠。
2. 邊緣(biān yuán):指事物的邊界或界限。
3. 極遠(jí yuǎn):形容極其遙遠。
「遐徼」的近義詞是「邊遠」,表示地理位置或時間上離中心較遠的地方。反義詞是「近處」,相對表示與中心距離較近的地方。
這就是對于「遐徼」這個詞的解釋,包括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代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的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