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乖訛 ”。
乖譌(guāi é)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單字本義及古籍用例進行解析,主要表示“背離正軌的謬誤”或“因違背常理而産生的錯亂”。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的詳細解釋:
《說文解字》釋為“戾也”,即違背、不和諧㊟¹。如《韓非子·亡徵》中“乖”指行事反常;《漢書·五行志》以“氣相傷謂之乖”描述自然秩序的失衡。
《說文解字》注“譌,言也”,本義為虛假之言,引申為錯誤、謬傳㊟²。如《詩經·小雅》“民之訛言”,陸德明釋文:“訛,僞也。”
“乖譌”屬同義複合詞,強調因背離正道或常理而導緻的謬誤,常見于古代文獻對思想、行為或自然現象的批判:
“災異之至,殆人君以政失道,天道乖譌。”
此處“乖譌”指因君主失德導緻自然秩序紊亂㊟³。
“淫祀乖譌,非禮之正。”
批判不合禮制的祭祀行為屬“乖譌”㊟⁴。
《漢語大詞典》将“乖譌”歸納為“謬誤;悖亂”㊟⁵,強調其與正統、常理的背離屬性,屬書面語中的批判性詞彙,現代漢語已罕用。
㊟¹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²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³ 王充. 《論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⁴ 馬端臨. 《文獻通考》. 中華書局, 1986.
㊟⁵ 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4.
(注:為符合原則,參考文獻采用權威出版社版本,未提供鍊接以确保信息嚴謹性。)
“乖譌”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guāi zé,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多用于描述口才出衆但心術不正之人,例如:
該詞屬于生僻成語,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作品中。類似含義的常用詞有“巧言令色”“詭辯”等。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文獻例證,可以參考古代典籍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查證。
奔月變形蟲币重言甘采摭沉謀研慮齒索蹉跎時日大車以載法名防空肥噬蜂窩煤浮采伏質郜大鼎國軌谷仙寒飙韹韹慧德魂不守舍活銷銷澆譌結葦驚女拘急劇月科擾刻時闚盜牢饩羸國貍豆列功覆過柳杞露鹄闾中賣賊懵頭轉向面面相覩暖屋辟疆僑治情華衢關戎落入禅塞鴻山海山委沈閣收籴收生婦天王老子天宇屠肉王伯物表霧塞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