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舊時以謙恭為德柄。語本《易·繫辭下》:“謙,德之柄也。” 孔穎達 疏:“言為德之時以謙為用,若行德不用謙,則德不施用。是謙為德之柄,猶斧刃以柯柄為用也。” 高亨 注:“謙虛始能執德。” 南朝 梁 蕭子雲 《雍雅》之一:“濟濟羣公,恭為德柄。”
德柄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指道德的根本或關鍵,引申為施行德政的權柄或依據。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指道德的根本準則或關鍵所在。《漢語大詞典》釋為“德行的根本”,強調道德在規範行為中的核心作用。古人認為“德”如器物之柄,是把握行為方向的根本依據。
《管子·樞言》雲:“德柄者,操持民心之要也”,指統治者以德政掌控民心、治理國家的權力基礎。
漢代賈誼《新書·道德說》稱“德柄立而民知方”,強調道德準則對社會教化的引導作用。
現代漢語中,“德柄”屬書面語,多用于強調道德在決策或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例如:“法治需以德柄為根基,方能實現善治”(《中華倫理範疇辭典》)。
參考文獻來源:
“德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解釋主要源自古代經典文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德柄(拼音:dé bǐng)指以謙恭作為實踐德行的根本或手段。該詞源自《周易·系辭下》中的“謙,德之柄也”,強調謙遜是德行的核心工具,如同斧刃需要柄才能發揮作用。
《周易》淵源
語出《易·系辭下》:“謙,德之柄也。”孔穎達疏注:“行德需以謙為用,若無謙則德無法施行。”高亨進一步解釋:“謙虛方能執德。”
這一比喻将“謙”比作斧柄,說明德行需通過謙遜來落實。
曆史引用
南朝梁代蕭子雲在《雍雅》中寫道:“濟濟羣公,恭為德柄”,體現了古代對謙恭作為德行之柄的推崇。
部分網絡解釋(如、5)将拼音誤作“dé chǐ”,實為混淆了“德齒”(指賢德年長者)一詞,需注意區分。
“德柄”強調謙遜在道德實踐中的核心地位,是儒家思想中“以謙立德”的典型表達。其内涵與《周易》哲學一脈相承,對理解傳統倫理觀有重要意義。
備警采葵蟬翼塵膩趁勢創生創議猝爾翠幄得到踧然鬥笑兒而立肺府鳳儀婦産科敷淺羹饘顧成國遷幌子狐火奬券錦瑟華年近位舊宅狂猾靈火隆顔滿門抄斬門徒綿綿缗缗骈興錯出蜱蜉戴盆鋪房切齒腐心起墳清閟閣慶典青癯妻甥群輩扇骨稍事深孚衆望繩坐詩壘施行衰黃説開撕搏綏服邃嚴溯流而上孫供奉讨債蜩螳脫柄先幾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