縠帛的意思、縠帛的詳細解釋
縠帛的解釋
泛指絲織物。 清 唐甄 《潛書·尚治》:“ 吳 越 之民衣縠帛,食海珍; 河 汾 之民衣不過布絮,食不過菜餅。豈東人侈而西人約哉?風使然也。”
詞語分解
- 縠的解釋 縠 ú 有皺紋的紗:绮羅绫縠。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帛的解釋 帛 ó 絲織品的總稱:布帛。帛書。帛畫。化幹戈為玉帛(喻變争鬥為友善)。竹帛(指書籍)。簡蠹帛裂(書壞了)。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縠帛”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ú bó,由“縠”和“帛”兩個部分組成,泛指絲織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縠:指有皺紋的絲織物,質地輕薄且表面有細密褶皺,屬于古代高檔紡織品。
- 帛:泛指未染色的素色絲織品,後也用于代指絲織物的總稱。
- 組合義:“縠帛”合稱,泛指精細的絲織品,常用于形容古代吳越地區(今江浙一帶)的華美衣料。
2.出處與例句
- 出自清代唐甄的《潛書·尚治》:“吳越之民衣縠帛,食海珍;河汾之民衣不過布絮,食不過菜餅。”
此處通過對比吳越與河汾地區(今山西一帶)的民生差異,說明“縠帛”是富庶地區的高檔衣料,體現經濟與文化的差異。
3.相關擴展
- 曆史背景:古代絲織技術以吳越地區最為發達,“縠帛”反映了當地紡織業的高超工藝和生活水平的優越性。
- 現代關聯:如今“縠帛”一詞已較少使用,更多見于文獻或曆史研究,但可作為理解古代經濟與服飾文化的切入點。
4.參考資料
- 關于“縠帛”的具體用法和結構分析,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潛書》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縠帛的意思
《縠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紡績”或“紡織品”。此詞通常用來形容經過紡織加工的絲綢等織物,也可引申為勞動成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部首,字母順序可以将縠帛分解為:糸(糹) + 庇(廣)和糸(糹) + 北(元/十),根據筆畫數,縠帛各有11和8個筆畫。
來源
縠帛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時的紡織業。縠帛一詞在先秦時代的《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第一次出現,用以形容用手工纖維加工布料。後來,縠帛也形容了由衣着來表示勞動成果。
繁體
縠帛的繁體字為縠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康熙字典》中縠帛的字形為“縠”。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略有差别,縠帛中的“縠”字形寫作糸 + 庇。
例句
1. 她細心地紡織着一塊精美的縠帛。
2. 汗水和辛勤勞動讓他得以換取金色的縠帛。
組詞
相關的組詞可以包括:織布、絲綢、亞麻布、紡織廠等。
近義詞
與縠帛意思相近的詞有:布料、織物、織品、絲織品等。
反義詞
與縠帛意思相反的詞有:紗線、原材料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