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中記錄。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吏部·汪徐相仇》:“ 徐 有吏才,但乏素絲之譽, 汪 潛瞰其簠簋,默籍日月,纖毫不爽。”
“默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默籍(拼音:mò jí)指暗中記錄。該詞常用于描述在隱秘狀态下對事件或行為進行書面記載,具有觀察與監察的隱含意義。
出自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吏部·汪徐相仇》:
“徐有吏才,但乏素絲之譽,汪潛瞰其簠簋,默籍日月,纖毫不爽。”
(釋義:徐某雖有才能,但廉潔聲譽不足,汪某暗中監察其行為,詳細記錄日期與細節,分毫不差。)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研究場景。
默籍是指默寫的镌刻在紙上或其他媒介上的筆記。它記錄了個人的思考、觀察、感悟和體驗。這些内容通常是個人獨特的見解,用以學習和提醒自己。
默籍的拆分部首是“⺍”和“⺉”,其中“⺍”是右上角的部首,代表筆畫最後部分,而“⺉”是上面平頭的部首,代表筆畫最開始的部分。
默籍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由“默寫”和“讀書籍”兩詞組合而成。它是中國古代學習記憶的一種方式,通過默寫來加深對書籍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在繁體字中,默籍的寫法為「黙蓖」,字形稍有不同,但仍保留了默寫的意義。
在古時候,默籍的漢字寫法為「黙籍」,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在字形上有微小的變化,字的結構更為繁複。
1. 他堅持每天默寫課堂筆記,以便更好地吸收知識。
2. 我把書中的重點内容用默籍的方式記錄下來,以備複習。
1. 默寫:通過默默地抄寫來加深印象和記憶。
2. 課堂:指學校或教室裡進行的正式教學活動。
3. 筆記:記錄下來的文字,用以備忘或複習。
默想、默記、默思
朗讀、大聲朗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