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凡夫二乘對涅槃境界的八種偏執之見。或執常、樂、我、淨四倒,或執非常、非樂、非我、非淨四倒。 南朝 梁 蕭統 《東齋聽講》詩:“庶茲祛八倒,冀此遣六塵。” 唐 吉藏 《法華義疏》卷三:“二乘之人自謂彼涅槃為常,則有樂浄;雖無人我而有法我,亦有我倒……此經始終既具破八倒,則是説涅槃竟。”
“八倒”是佛教術語,指凡夫和二乘(聲聞、緣覺)對涅槃境界的八種錯誤認知,具體可分為兩類:
1. 四颠倒
凡夫執着于世俗層面的錯誤觀念,包括:
2. 四非颠倒
二乘修行者則陷入另一種極端,否定涅槃的積極屬性:
經典出處:南朝梁代蕭統的《東齋聽講》詩句“庶茲祛八倒”,以及唐代吉藏《法華義疏》中對此的注解,均強調破除這八種偏執是理解佛教真理的關鍵。
注意:現代漢語中“七颠八倒”等表達(如例句“喝得七颠八倒”)屬于引申俗語,與佛教原義無直接關聯。
八倒(bā dǎ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聲音不渾厚,發音不正。通常用于形容說話或唱歌的聲音不好聽。
八倒的部首是八(bā),包含了7個筆畫。
八倒是由八(聲音不正)和倒(發音、聲音)兩個詞組成的合成詞。這個詞語在古代并不常見,較近些年來得到了廣泛運用。
八倒的繁體字為八倒。
在古代,八倒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寫作「八躂」。這是一種古體字寫法,因為漢字的形狀演變,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這位歌手的嗓子實在太差了,每次唱歌都八倒得很。
八倒音、八倒聲、八倒唱等。
發音不正、聲音不好、聲音難聽。
發音正、聲音好、音質優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