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部民的意思、部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部民的解釋

統屬下的人民;邑民。《魏書·序紀·神元帝》:“積十數歲,德化大洽,諸舊部民,鹹來歸附。” 清 顧炎武 《卓太傅祠》詩:“拱木環遺寝,空山走部民。” 王蘧常 彙注:“謂至今邑民猶奔走空山,祭拜其廟也。” 清 丘逢甲 《奉題仙屏中丞舟行雜詠詩卷并以留别》詩之一:“海南翹首瞻鄉月,老友于今是部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部民”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化差異進行區分:

一、中國古代語境中的含義

指統屬下的民衆或地方百姓,常見于文獻記載:

  1. 基本定義
    原指受管轄的屬民或邑民,如《魏書》記載“諸舊部民,鹹來歸附”,清代顧炎武詩中亦用“部民”代指地方百姓。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中央政權與地方民衆的關系,強調行政歸屬,如“海南翹首瞻鄉月,老友于今是部民”(清代丘逢甲詩)。

二、日本古代社會制度中的含義

特指大化改新(645年)前的特殊階層:

  1. 社會地位
    部民是皇室或貴族控制的勞動者群體,從事農業、手工業等專門職業,無人身自由,可被貴族轉讓,實質為“集體生産奴隸”。
  2. 組織形式
    按職業或所屬貴族命名,如“田部”“織錦部”,部分直屬皇室(“品部”),部分歸豪族支配。
  3. 曆史演變
    大化改新後,部民制廢除,原部民轉為國家公民,标志着日本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個别現代詞典(如)将“部民”解釋為“軍民團結”的成語,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建議結合具體曆史文獻或研究場景選擇適用定義。若需進一步探讨日本部民制度或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部民》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部民》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部隊和人民”。它包括了兩個部分:部和民。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民》的部首是“部”(bù),它是一個漢字中的部首之一,通常位于字的左邊。它的拼音為“bù”,表示軍隊或組織。以“部”為部首的漢字有很多,比如“部分”、“部隊”等。

《部民》總共有7個筆畫,其中“部”有4個筆畫,“民”有3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部民》是現代漢語詞彙,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部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漢字的寫法常常更加繁瑣,而且沒有規範的字形。因此,我們無法确定《部民》在古時候的具體寫法。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部民》的例句:

1. 部民齊心,共同戰勝了災難。

2. 部民團結一心,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3. 軍人和平民都是我們的部民,我們應該保護他們的安全。

組詞

與《部民》相關的其他詞語有:

1. 部隊

2. 部分

3. 部門

4. 部長

近義詞

《部民》的近義詞有:

1. 軍民

2. 部衆

3. 部曲

反義詞

《部民》的反義詞是:

1. 敵國

2. 敵人

3. 敵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