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部民的意思、部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部民的解釋

統屬下的人民;邑民。《魏書·序紀·神元帝》:“積十數歲,德化大洽,諸舊部民,鹹來歸附。” 清 顧炎武 《卓太傅祠》詩:“拱木環遺寝,空山走部民。” 王蘧常 彙注:“謂至今邑民猶奔走空山,祭拜其廟也。” 清 丘逢甲 《奉題仙屏中丞舟行雜詠詩卷并以留别》詩之一:“海南翹首瞻鄉月,老友于今是部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部民”是漢語曆史詞彙中具有特定社會結構指向的複合詞。從構詞法分析,“部”指代古代社會中的組織單位,常見于“部落”“部族”等概念;“民”即民衆,二者組合後特指依附于特定社會組織的群體。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部民”一詞主要用于以下兩重含義:

  1. 社會組織單位成員

    魏晉至隋唐時期,“部”常作為軍事或行政編制單位,如《晉書·職官志》記載“五部民吏,皆屬護軍”。此語境下的“部民”指受特定管理機構統轄的戶籍人口,其身份與土地、賦稅相關聯,體現中央集權下的戶籍管理制度(參考來源:中華書局《晉書》校注本)。

  2. 少數民族部族歸屬群體

    南北朝至遼金階段,“部民”亦指未完全納入郡縣體系的邊疆民族群體。如《魏書·官氏志》載“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各以多少稱酋、庶長,分為南北部,複置二部大人以統攝之”,這裡的“部民”強調以血緣或地緣為紐帶的部族成員身份(參考來源:商務印書館《中國曆史大辭典》)。

該詞彙在宋元後逐漸被“編戶”“屬民”等詞替代,但在《清史稿》中仍保留對蒙古八旗“部民”的表述,印證其作為曆史術語的延續性(參考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史稿語詞彙釋》)。

網絡擴展解釋

“部民”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化差異進行區分:

一、中國古代語境中的含義

指統屬下的民衆或地方百姓,常見于文獻記載:

  1. 基本定義
    原指受管轄的屬民或邑民,如《魏書》記載“諸舊部民,鹹來歸附”,清代顧炎武詩中亦用“部民”代指地方百姓。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中央政權與地方民衆的關系,強調行政歸屬,如“海南翹首瞻鄉月,老友于今是部民”(清代丘逢甲詩)。

二、日本古代社會制度中的含義

特指大化改新(645年)前的特殊階層:

  1. 社會地位
    部民是皇室或貴族控制的勞動者群體,從事農業、手工業等專門職業,無人身自由,可被貴族轉讓,實質為“集體生産奴隸”。
  2. 組織形式
    按職業或所屬貴族命名,如“田部”“織錦部”,部分直屬皇室(“品部”),部分歸豪族支配。
  3. 曆史演變
    大化改新後,部民制廢除,原部民轉為國家公民,标志着日本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個别現代詞典(如)将“部民”解釋為“軍民團結”的成語,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建議結合具體曆史文獻或研究場景選擇適用定義。若需進一步探讨日本部民制度或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礙面子馣馤熬不住白龜飽飏臂章嗔呵癡情踔厲擔隔夜憂蹈刃杜鵑頓兵耳順鳳峙分剓伏軍赙馬伏維感恻後顧之憂浸出九叙救拯卷筒紙聚光拘頭空桐鱗爪流喝鹿駭馬不入廄瞑瞑木射男扮女裝擰轉劈刀被發纓冠撲奔牷犧日高日上三不拗六史翰識韓市櫎説部疏頑俗樂挑子鐵道同心圓退縮吞言咽理網具吳關霧水無私有意湘簟香遠亭瀉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