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sh away]∶洗濯
(2) [purge]∶除去;洗刷(恥辱、污點等)
(1).洗滌。《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 宋 蘇轍 《登南城有感示文務光王遹秀才》詩:“清風皎冰玉,滄浪自湔洗。” 清 李漁 《奈何天·軟诓》:“那沐猴兀自解風流,預知湔洗毛間垢。”
(2).除去;洗雪。《舊唐書·劉晏傳》:“使僕湔洗瑕穢,率罄愚懦,當憑經義,請護 河 堤,冥勤在官,不辭水死。”《資治通鑒·後晉高祖天福七年》:“中外皆言陛下受 彥澤 所獻馬百匹,聽其如是,臣竊為陛下惜此惡名,乞正 彥澤 罪法,以湔洗聖德。”《金史·完顔弼傳》:“得 邦佐 書雲:‘我輩自軍興,屢立戰功,主将見忌,陰圖陷害,竄伏山林,以至今日,實畏死耳。如蒙湔洗,便當釋險面縛。’”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三章:“﹝ 劉國能 ﹞無恥地跪在 熊文燦 的面前說:‘幸蒙大人法外施恩,湔洗前罪,如賜重生。’”
“湔洗”是一個書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物理意義上的清洗,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多用于抽象層面,表示清除負面印記或恢複名譽。例如:
提示: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特定語境(如文學創作、曆史研究)。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數據庫。
湔洗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清洗或洗滌。它可以用于描述人們洗衣、清潔身體、過濾水源等操作。
湔這個字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水,右邊的部首是前。它總共有11個筆畫。
洗這個字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右邊的部首是先。它總共有9個筆畫。
湔洗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使用湔洗一詞來描述清潔和洗滌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湔洗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湔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上部是“毛”字旁,下面是“泉”字旁。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它的上部是“氵”字(水的象形),下面是“先”字旁。
1. 她每天早晨都喜歡湔洗一番,感覺煥然一新。
2. 古人常用湔洗清淨來表達淨化心靈的意義。
3. 在夏季,人們經常用涼水進行湔洗來消暑。
湔洗可以和其他漢字組合成為不同的詞語,例如:
湔洗心靈、湔洗衣物、湔洗身體、湔洗臉龐等。
湔洗的近義詞包括:清洗、洗滌、沐浴。
其反義詞則為:髒亂、污染、不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