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隊而行馱載貨物的騾群。 宋 米芾 《畫史·唐畫》:“世俗以 蜀中 畫《騾綱圖》、《劒門關圖》為 王維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有數商,驅騾綱行山間,見樵徑山立一道士,青袍棕笠,以麈尾招其中一人。”
“騾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騾綱(拼音:luó gāng,注音:ㄌㄨㄛˊ ㄍㄤ)指結隊而行、馱載貨物的騾群,常用于形容商旅或運輸隊伍前後相連的場景。
文獻記載:
應用場景:
該詞生動描繪了古代物流運輸的典型形式,兼具實用性與文學意象。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畫作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畫史·唐畫》等文獻。
騾綱(luó gāng)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用來牽引騾子的繩索或者帶子。經常用于農村或者農業生産中,用來幫助人們運輸貨物。
騾綱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騾(馬的雜交品種)和綱(繩索)。其中,騾的部首是馬,拼音是luó,總共有12畫;綱的部首是糸(絲),拼音是gāng,總共有7畫。
騾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業社會。在農耕時代,騾子被廣泛用于農田耕作和貨物運輸,而騾綱則是用來控制和操縱騾子的工具。由于騾綱的實用性和普遍性,這個詞彙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現代中文的一部分。在繁體中文中,騾綱的寫法與簡體中文一緻,仍然是「騾綱」。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騾綱的寫法稍有不同。古時候的「騾」字是用「馬」和「祿」組合而成,字形上有一個額外的「禾」部分;「綱」字則是在糸的上部加上兩個「點」構成。所以,古時候騾綱的寫法是「騾綱」。
1. 農民們用騾綱将糧食運送到城市。
2. 這根騾綱已經使用了很多年,需要進行更換。
1. 馬騾(mǎ luó):指馬和騾子的混合體。
2. 綱要(gāng yào):指摘要或者梗概。
繩索、繩子、帶子。
斬斷、割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