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捷謙遜。《晏子春秋·問上二一》:“其言彊梁而信,其進敏遜而順,此佞人之行也;明君之所誅,愚君之所信也。”
“敏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敏捷謙遜”,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特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最早見于《晏子春秋·問上二一》:“其言彊梁而信,其進敏遜而順,此佞人之行也。”此句通過“敏遜”與“順”的關聯,暗含對表面謙遜而實際谄媚行為的批判。
與“敏遜”相關的成語包括“遜志時敏”(謙遜好學)、“敏而好學”等,均強調謙遜與勤勉的結合。
提示: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古文或特定語境中。如需完整例句或成語典故,可參考《晏子春秋》等典籍。
《敏遜》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聰明謙遜、有才智而又謙虛的意思。
《敏遜》的部首是“⺕”(辶),總筆畫數為13劃。
《敏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中。其中有一句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後來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字典中,将這句話引申為《敏者為謙而不自高,谄者為卑而自謙》。這就是《敏遜》這個詞的來源。
《敏遜》在繁體字中寫作「敏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化。古時候《敏遜》一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意思仍然相似。
他是一個非常敏遜的年輕人,雖然擁有很高的能力,但總能保持謙虛的态度。
敏捷、敏銳、敏感、謙遜、謙和
聰慧、謙虛、謹慎、謙恭、謙和
魯鈍、傲慢、自大、僭越、狂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