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建安風骨的意思、建安風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建安風骨的解釋

見“ 建安骨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建安風骨,又稱“漢魏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術語,特指東漢末年建安時期(公元196年—220年)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核心,包括“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桢)等文人群體所形成的詩歌創作風格與美學特質。其核心内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一、基本釋義與時代背景

指建安文人作品中所體現的剛健有力、慷慨悲涼、内容充實、情感真摯的文學風格。該風格的形成與漢末社會動蕩(黃巾起義、軍閥混戰)密切相關,文人親曆亂世,将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民生疾苦緊密聯繫,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和深沉的生命意識。

二、核心美學特征

  1. 雄健深沉,骨力遒勁

    作品語言質樸剛健,氣勢雄渾,結構緊湊,展現出内在的精神力量(“骨”)。如曹操《短歌行》抒寫統一天下的抱負,《蒿裡行》描繪“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的慘象,均以簡勁筆觸直擊現實。

  2. 悲涼慷慨,情感真摯

    文人飽經離亂,作品中常流露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慨,但哀而不傷,貫穿着積極進取的豪情。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即融合了悲壯與昂揚之氣。

  3. 内容充實,文質兼備

    強調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風”),反對浮華空洞的文風。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評:“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三、文學史地位與影響

建安風骨标志着中國文學自覺時代的開端,奠定了後世現實主義詩歌的傳統。唐代陳子昂、李白等詩人高舉“漢魏風骨”旗幟,反對六朝绮靡文風,推動詩歌革新。其“慷慨任氣”的美學精神成為中華詩學的重要範疇。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建安風骨"詞條釋義

    商務印書館官網

  2.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一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章第二節“建安風骨”

    高等教育出版社圖書介紹

  3.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

    複旦大學出版社,對“風骨”理論的闡釋

    複旦大學出版社官網

  4.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 "建安文學"條目

    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建安風骨是漢末建安時期(196-220年)形成的獨特文學風格,又稱“漢魏風骨”或“魏晉風骨”。以下從核心内涵、創作特點、代表作家及曆史影響四方面詳細解釋:

1. 核心内涵
建安風骨以慷慨悲涼、雄健深沉為基調,表現為對現實戰亂和民生疾苦的真實反映,同時融合了詩人追求建功立業的壯志與人生短暫的悲怆感。作品既有對社會動蕩的深刻反思(如曹操《蒿裡行》),又充滿積極進取的精神(如曹植《白馬篇》)。

2. 創作特點

3. 代表作家
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等)為核心。曹操的古直悲涼、曹植的文采氣骨兼備,均為典型體現。蔡琰(蔡文姬)的《悲憤詩》也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之一。

4. 曆史影響
建安風骨确立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文人詩歌高峰,其“風骨”概念成為南朝至唐代文學批評的核心标準,直接影響後世如李白、陳子昂等詩人對雄健詩風的推崇。

建安風骨是亂世中知識分子的精神寫照,既真實記錄時代苦難,又彰顯了個體生命的壯美追求,被譽為“中國文人自覺創作的起點”。

别人正在浏覽...

被條北正唱亂谄事陳迹出質叢蓍寸白蟲彈片蹈空砥名堕雲霧中耳屏枋臣番茹風癱幹霄蔽日高架鐵路輁軸乖沴官師歸落海物寒光汗慄恒辭紅燒肉婚會寄厝桀骜難馴冀州戄然軍政老闆娘落炕聯銜李悝淩尚落膽末年母胎清白乞巧羣孽染法韌戰日場韶英蛇谷霜猿水潭殊鄉雖則體惜柁師罔已為所欲為窩巢卸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