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戰國策》的别稱。 漢 劉向 《上<戰國策>叙》:“中書本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脩書》。臣 向 以為 戰國 時遊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
(2).古代上公侯的書信。 宋 趙昇 《朝野類要·文書》:“萬6*言6*書,上進天子之書也。若上公侯,則名之曰長書。”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長書漢語 快速查詢。
長書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綜合權威辭書解釋如下:
指篇幅較長、内容詳盡的書面文本,強調系統性或完整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03頁)将其定義為“篇幅甚長之文書”,《辭海》(第七版)補充為“結構完整、論述深入的書面材料”。
臣子呈遞君王的奏章
古代臣屬向帝王進言的正式文書,因需詳盡陳述而篇幅較長,如唐代韓愈《論佛骨表》即屬此類長書。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89頁載:“長書,猶長疏,臣下上君主之奏章。”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文書
特指戰國策士遊說諸侯時撰寫的長篇謀略文書,如《戰國策》所載蘇秦、張儀之文。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3061頁釋:“戰國策士之長篇說辭。”
指學術專著、研究報告或專題論文等系統性文獻,需具備深度分析與完整框架。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第147頁例證:“撰寫長書需嚴謹的學術架構。”
“長書”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個主要含義,綜合多個文獻來源解釋如下:
《戰國策》的别稱
漢代劉向在校訂古籍時提到,《戰國策》在不同文獻中曾被稱為《國策》《短長》《長書》等名稱。這一别稱源于戰國時期遊士為各國君主謀劃策略的文書特點,後經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古代上呈公侯的書信
宋代趙升《朝野類要》記載,臣子或士人向公侯(非天子)提交的正式文書稱為“長書”。例如明代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撰長書以為贽”,即指以長信作為見面禮。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戰國策》内容或古代文書格式,可查閱相關古籍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坳窪碚磊本戲傧厭顫掣尺翰侈聲彈盡援絕告行狗寶歸獸過來人果下牛古調不彈悍謬橫科胡憐忽通嚼雜夾絲玻璃甲帳擠出解惰解籍魪品饑儉金镳玉辔萊菔琅霜兩沒遼廓靈場六尺之讬馬王爺每日間面顔蜜柑納宜弄黍棚帳憑虛啟口胊忍任放深樾飾巾石苑手眼守止説短道長私養錢悚慨堂唱通幰車危磴委纡吳岫絃管獮猴騎土牛先人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