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教以忠誠之道理。語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十:“覽觀謡俗,無忘遺愛之厚,永念教忠之餘,皆謂是也。”
“教忠”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教忠”由“教”(教育、教導)和“忠”(忠誠、忠心)組成,字面含義為通過教育培養忠誠的品德。它強調通過教化傳遞忠誠的倫理觀念,尤其在君臣、父子等傳統倫理關系中體現。
該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意為父親在兒子入仕時教導其忠誠,是自古以來的制度。後世文獻如宋代朱弁《曲洧舊聞》也沿用此典,稱“永念教忠之餘”,進一步強化其作為傳統道德準則的意義。
“教忠”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忠孝一體”的倫理觀,強調忠誠不僅是個人品德,更是社會規範。其内涵在傳統社會中被用于維護君臣綱常與家族秩序,成為古代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用例,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曆代注釋。
教忠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詞語。其中,“教”是一個漢字,由“攵”和“孝”兩個偏旁組成,讀音是jiāo;“忠”也是一個漢字,由“忄”和“中”兩個偏旁組成,讀音是zhōng。
教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儒家文化。它指的是教育和培養一個人具有忠誠的品質和精神。忠是指忠誠,即對國家、社會、家族以及他人具有忠誠和義務感。教則是指通過教育和培養的方式,讓一個人内心培養出忠誠的品質。
在繁體字中,“教”與“忠”這兩個字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對于“教忠”這個詞來說,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教忠的例句:
與“教忠”相關的詞語有:
而與“教忠”相反的概念可以是:
總的來說,“教忠”是一個涵義豐富的詞語,代表着古代儒家文化中的忠誠價值觀,以及通過教育和培養來培養和弘揚忠誠精神的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