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前服蜜,死後以蜜浸泡,埋葬期久而形成的木乃伊。 明 陶宗儀 《辍耕錄·木乃伊》:“ 回回 田地,有年七十八歲老人,自願捨身濟衆者,絶不飲食,惟澡身啖蜜,經月,便溺皆蜜。既死,國人殮以石棺,仍滿用蜜浸,鐫志歲月于棺蓋瘞之。俟百年啟封,則蜜劑也。凡人損折肢體,食匕許,立愈。雖彼中亦不多得,俗曰蜜人,番言木乃伊。”
"蜜人"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核心定義
在漢語詞典中,"蜜人"并非指現實生活中的人,而是指一種經過特殊防腐處理的屍體。具體而言,它指的是古代用蜂蜜浸泡、保存的屍體,目的是使其長期不腐。這種處理方式類似于制作木乃伊,但使用的介質是蜂蜜。《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古代用蜂蜜浸漬保存的屍體" 。
詞源與曆史記載
"蜜人"一詞及其所指的實物,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的文獻記載。最著名的記載見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本草綱目·人部·人傀》中,李時珍提到:"屍千年曰'蜜人'。" 他引述了更早的傳說或記載,描述了一種将垂死之人置于裝滿蜂蜜的石棺中浸泡百年,最終形成"蜜人"的做法,并認為這種"蜜人"可作為藥物使用。
應用與價值(曆史觀念)
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古人(或傳說中的方士)認為"蜜人"具有藥用價值。李時珍記述:"(蜜人)主治:... 服之可療羸疾、損毀,益精氣。" 這反映了古代中國醫學中一種基于"同類相補"觀念的特殊實踐,即認為人的身體部分(即使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可以入藥治病 。
文化意義與現代認知
"蜜人"體現了古人對長生不老、屍體防腐技術的探索和想象,是古代喪葬文化、醫藥文化乃至巫術文化交織的産物。從現代科學和倫理角度看,這種做法缺乏科學依據,且涉及對遺體的非人道處理,已無實際應用價值。該詞主要作為曆史文化研究的對象存在于文獻中。
"蜜人"是一個源于中國古代文獻(特别是《本草綱目》)的專有名詞,特指用蜂蜜浸泡保存以求不腐、并被認為有藥用價值的屍體。它承載着特定的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人在醫藥、防腐技術方面的嘗試和觀念。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化研究的語境。
主要參考來源:
“蜜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區分:
一、曆史/民俗術語解釋 指古代一種特殊工藝制作的木乃伊。據明代陶宗儀《辍耕錄》記載:
二、現代比喻義解釋 現代漢語中作為成語使用時:
使用建議:
兩種解釋的權威來源差異較大,建議根據使用場景選擇對應釋義。
不覩事不老春草蛇灰線酬勞吹火爨桐麤衣粝食逮累單行法道式點将丁妻斷訟斷雨殘雲度身焚巢蕩穴豐麗福為禍始閣揆拱嘿廣城悍志轟烈寰瀛毀廟蹇人上天揭舉靜音稞麥兩當衫流放睩眄落紗駡嗔幔帷内寶鈔局輕言軟語鵲鑒缺折柔雅省騎神宅適己四處四恩所以然騰踯脫放亡佚瓦盆鼓渥潤無動于衷無形進出口下保鮮好仙聖先事小講膝髁席門蓬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