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放走;釋放。 唐 韓愈 《唐故河南令張君墓志銘》:“又多捕生鳥雀魚鼈,可食與不可食相買賣,時節脫放,期為福祥。”《元典章·戶部八·鹽課》:“将 錢百四 停留在家,數令指攀平民 潘萬四 等貨賣私鹽,要訖 王三十八 、 周顯保 中統 鈔三錠二十五兩入己,将各人脫放,止将 錢百四 解官。”《水浒傳》第五一回:“知縣本愛 朱仝 ,有心将就出脫他;被 白玉喬 要赴上司陳告 朱仝 故意脫放 雷橫 ,知縣隻得把 朱仝 所犯情由申将 濟州 去。”
(2).放任不拘。 張祥齡 《半箧秋詞序錄》:“尚麗密者,失于雕鑿……反是者又復鄙俚, 山谷 之村野, 屯田 之脫放,則傷雅矣。”
“脫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ō fàng,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放走;釋放
指解除束縛或限制,使事物或人恢複自由。該用法在古籍中較為常見,例如:
放任不拘
形容态度灑脫、不受拘束,多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或行為風格。例如張祥齡的文獻中曾用此義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近義詞(如“釋放”“放任”),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脫放》是一個四字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種行為或狀态的變化,使得原本應該保持在某個位置或狀況下的事物或人身體等脫離或變得不穩定。
《脫放》的拆分部首是「⺡(肉字旁)」和「⺮(竹字頭)」,總共有11個筆畫。
《脫放》一詞源自于漢語,是中國古代時期的文字之一。在繁體中,成語《脫放》保留了原詞的意義和發音。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脫」字的構造以及形狀與現代相似,但「放」字的形态會有些差異。
1. 在應對災難時,我們不能隨意脫放警惕心。
2. 這個産品的質量問題導緻了脫放現象,使用戶感到失望。
3. 病人的體溫突然脫放,醫生們開始緊急處理。
脫落、失放、失控、放任、松弛、脫困
松動、脫離、解除、松散、分解
扣緊、維持、保持、緊縮、控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