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放走;釋放。 唐 韓愈 《唐故河南令張君墓志銘》:“又多捕生鳥雀魚鼈,可食與不可食相買賣,時節脫放,期為福祥。”《元典章·戶部八·鹽課》:“将 錢百四 停留在家,數令指攀平民 潘萬四 等貨賣私鹽,要訖 王三十八 、 周顯保 中統 鈔三錠二十五兩入己,将各人脫放,止将 錢百四 解官。”《水浒傳》第五一回:“知縣本愛 朱仝 ,有心将就出脫他;被 白玉喬 要赴上司陳告 朱仝 故意脫放 雷橫 ,知縣隻得把 朱仝 所犯情由申将 濟州 去。”
(2).放任不拘。 張祥齡 《半箧秋詞序錄》:“尚麗密者,失于雕鑿……反是者又復鄙俚, 山谷 之村野, 屯田 之脫放,則傷雅矣。”
"脫放"在漢語詞典中屬于複合動詞,其釋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義演變兩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脫"在《漢語大詞典》中表解除束縛(第10卷,第112頁),"放"指解除約束(第5卷,第89頁),二者同義疊加形成強調式構詞。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司法文獻,如《宋刑統》載"凡囚禁滿日,當脫放歸家",特指解除囚犯的拘押狀态。
二、語義延展
三、現代應用 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中收錄了方言特殊用法:江淮官話區保留"脫放衣裳"的舊時用法,指更衣時解除衣帶束縛的動作。
該詞在現代漢語使用頻率已明顯降低,《現代漢語頻率詞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6)顯示其屬于"低頻曆史詞彙",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及特定方言區。
“脫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ō fàng,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放走;釋放
指解除束縛或限制,使事物或人恢複自由。該用法在古籍中較為常見,例如:
放任不拘
形容态度灑脫、不受拘束,多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或行為風格。例如張祥齡的文獻中曾用此義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近義詞(如“釋放”“放任”),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百稱榜簇闆塊鮑孤雁薄劣編磬駁馬産子嘲罵赤津津牀榻痤瘕打話打唿哨達節貂皮對岸渡口奪勞訪宿飛觥獻斝鋒栝風輕雲浄幹鹵歌本顧愛故徼號兵嚎叫阖坐霍亂夾弄嘉峪關寂莫冀望眷禮客倡曠典曠滞鲲鵬闌遺梨筒六等論年棉花嘴磨刼片詞隻句剽刦剖撥契苾兒蜻蜓舟茕迷畎壑潤滑濡沃喪幡生聚説一不二體軀惜毫厘失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