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適己的意思、適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適己的解釋

猶自得。《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莊子 ﹞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南朝 宋 謝靈運 《遊赤石進帆海》詩:“矜名道不足,適己物可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適己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符合自己的心意、性情或需要。它強調事物或行為與個體自身的内在要求或主觀感受相契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適:本義為“往、到”,引申為“適合、符合”。《說文解字》釋“適”為“之也”,段玉裁注:“往自發動言之,適自所到言之。” 在“適己”一詞中,“適”取其“符合、切合”之意。
    • 己:指自身、自己。
    • 合義:因此,“適己”直譯為“符合自己”,意指(某事物、行為、環境等)與自身的意願、本性、需求或标準相吻合,使自己感到舒適、滿意或自在。它側重于個體的主觀感受和内在标準。
  2. 用法與語境:

    • 形容事物特性:指某物或某事的性質恰好滿足個人的喜好或要求。
      • 例:“這件衣服款式簡單,穿着舒適,很適己。”(意指衣服符合穿衣者個人的審美和舒適需求)。
    • 形容行為選擇:指選擇或從事某項活動是因為它符合自己的興趣、能力或價值觀。
      • 例:“他辭去高薪工作,回鄉務農,隻為尋求一種適己的生活方式。”(意指務農的生活符合他個人向往的生活狀态)。
    • 形容環境狀态:指所處的環境或氛圍讓個體感到自在、沒有壓力。
      • 例:“山林幽靜,遠離塵嚣,于他最為適己。”(意指山林環境符合他喜好甯靜的本性)。
    • 強調主觀性:“適己”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同一事物對甲“適己”,對乙未必“適己”,關鍵在于是否符合個體自身的标準。
  3. 與近義詞辨析:

    • “適意”:也指順心如意,感覺舒適。與“適己”意義非常接近,有時可互換。細微差别在于“適意”可能更側重于當下的心情感受(惬意),而“適己”更強調符合自身内在的、相對穩定的本性或需求。
    • “合意”:指符合心意、令人滿意。其對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如“此舉甚合我意”)。而“適己”則明确指向“符合自己”。
    • “自適”:指悠然閑適而自得其樂,更側重于描述主體自身達到的一種舒適、滿足的狀态,是“適己”的結果或表現。
  4. 古文獻例證(體現權威性):

    • 雖非“適己”一詞的直接出處,但其思想常見于古籍。如《莊子·骈拇》中“凫胫雖短,續之則憂;鶴胫雖長,斷之則悲”的寓言,深刻闡釋了萬物各有其自然本性,唯有順應其本性(即“適己”)才能安適的道理。莊子主張的“自適其適”(《莊子·大宗師》)、“適人之適”與“自適其適”的區分,更是直接點明了追求符合自身本性的“適己”狀态的重要性。
    • 晉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寓形宇内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以及其歸隱田園的選擇,正是實踐“適己”生活的典範,追求的是内心所求的閑適自在。

“適己”意指事物或行為符合自身的意願、本性、需求或标準,從而使個體感到舒適、滿意或自在。它強調的是一種内在的、主觀的契合度,是主體對客體是否滿足自我要求的一種判斷和感受。該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體内在感受、自然本性與生活選擇之間和諧關系的重視。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適”和“己”的權威字義解釋及引申義的梳理。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商務印書館:對“適”字“符合”義項的現代規範釋義。
  3.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適”字本義及演變的經典闡釋。
  4. 《莊子》(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系列):特别是《骈拇》、《大宗師》等篇中關于“自適其適”的哲學思想,為理解“適己”的文化内涵提供源頭依據。
  5. 陶淵明《陶淵明集》(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歸去來兮辭》是實踐“適己”生活理想的著名文學作品。
  6. 漢典 (www.zdic.net):線上查詢“適己”及相關單字的釋義與用例。
  7. 國學大師 (www.guoxuedashi.com):提供古籍原文檢索,可查證相關概念在經典中的運用。

網絡擴展解釋

“適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適己”指根據自身情況調整行為或态度,強調個體應基于實際能力處理問題,而非盲目效仿他人。例如《史記》中提到莊子“洸洋自恣以適己”,即莊子通過自由表達思想來順應自身追求。

二、古典文獻中的用法

  1. 自得狀态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和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中,“適己”均與“自恣”“物可忽”等詞關聯,表達超脫外界評價、專注于内在自適的狀态。
  2. 哲學延伸
    南朝謝靈運詩句“矜名道不足,適己物可忽”進一步引申:追求虛名不符合大道,而順應本心可超然外物。

三、現代應用與啟示

該詞常被用于強調“尊重個體差異”的語境,例如:

四、相關詞彙

與“適材適所”“己溺己饑”等成語同屬強調個體與環境適配性的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阿比讓倍上賓燕鹁鴿青寸腸盜宄大問等齊登位雕攰吊慰斷袖之契汾亭佛慧感今思昔工農兵學員公寝好漢做事好漢當紅白賞恤黃牛廟活性饑凍交切饑渴交攻酒舍陖險可怪匡繼潰裂廉視獵車柳門竹巷倫匹民意輾然涅而不缁黔黎牽滞绮節輕浪青台旨卿宰秋孟屈恤取正沙苑設擺舍拚折翼事刃飾演厮仆酸杖透骨推頓頹阘望苑慰姁武昌官柳蕭郎謝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