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先行其事。《禮記·坊記》:“禮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後祿也。” 孔穎達 疏:“欲民之先事而後祿也者,先相見是先事,而後币帛是後祿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先事後賄,禮也。” 杜預 注:“事大國當先從其政事,而後薦賄以副己心。”
(2).猶事前。《漢書·張湯傳》:“老臣耳妄聞,言之為先事,不言情不達。” 顔師古 注:“事未施行而遽言之,故曰先事也。” 唐 韓愈 《送汴州監軍俱文珍序》:“遇變出奇,先事獨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外國·奉使被議》:“朝議責 周 不能先事發覺,謫為典史。” ********* 《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向你講這一番話,并不是因為怕你要來問我借錢,而先事預防。”
“先事”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強調處理事務的優先順序或事前準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優先處理事務
指在處理事務時,應先完成重要或必要的事項,再考慮後續步驟。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提到的“先事後賄”,即先完成事務,再給予報酬。
事前準備或提醒
表示在事情發生前采取行動,如《漢書·張湯傳》中“言之為先事”,指在行動前提出建議或警示。
詞源與結構
使用場景
出處 | 原文節選 | 釋義 |
---|---|---|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 “先事後賄,禮也。” | 先完成事務,再給予報酬,符合禮節。 |
《漢書·張湯傳》 | “言之為先事,不言情不達。” | 事前說明情況,否則難以傳達意圖。 |
總結來看,“先事”既強調行動上的優先級,也包含“防患未然”的智慧,常見于強調規劃與效率的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滬江詞典)和(魯芽網)的詳細引述。
先事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事情發生之前需要做的事情或者先行處理的事務。
先事的部首是先(先字的部首),拆分成先(3畫)+事(5畫)。
先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根據古籍記載,先事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節南山》中:“先民如集,觀今是用。”這裡的“是用”指的就是先事。
先事的繁體字為「先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先事」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仍然保持着先和事兩個字的形狀。
1. 在開始工作之前,我們需要先處理一些先事。 2. 在做任何決定之前,先了解清楚背景情況是很重要的。
有關的組詞包括先事後報、先事後福等。
與先事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先來後到、先期。
與先事意思相反的詞語有事後措施、事後追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