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牧的意思、民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牧的解釋

舊時謂治理民衆的君王或地方長官。《陳書·世祖紀》:“朕自居民牧之重,託在王公之上,顧其寡昧,鬱于治道。” 元 陳高 《丁酉歲述懷一百韻》:“奉使為民牧,宣威到海旁。” 明 劉基 《送海甯尹知州之官序》:“天子有民不能徧治,故托之守令。故守令謂之民牧。” 清 唐甄 《潛書·考功》:“身為民牧,藉權以行惠,苟非頑薄之資,其誰不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牧”是漢語中的曆史政治術語,指代古代治理百姓的地方官員。該詞由“民”與“牧”二字複合構成,“牧”原指放養牲畜,引申為“治理、統轄”之義,如《淮南子》載“牧民者,欲民之善也”,故“民牧”即“以牧養民衆為職責的官吏”。

從詞義發展看,“民牧”常見于宋元至明清文獻,特指州、府級地方長官。例如明代宋濂在《送王明府之官序》中稱“民牧之任至重”,強調其職責涵蓋賦稅、教化、司法等民生事務。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亦以“民牧”代指知縣,凸顯其“如牧者導群羊”的治理角色。

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将“民牧”釋為“舊時謂治理民衆的官”,并引《明史·職官志》佐證其作為官職代稱的用法。該詞反映了古代“官為民父母”的政治倫理觀,具有鮮明的文化曆史意涵。

網絡擴展解釋

“民牧”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均有體現,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詞義

“民牧”指舊時治理民衆的君王或地方長官,強調統治者對百姓的管理職責。該詞由“民”(百姓)和“牧”(放牧,引申為治理)組成,字面意為“治理百姓的人”。

二、詞源與出處

  1. 最早溯源
    源自《左傳·宣公十年》:“民牧,民之牧也”,将統治者比喻為牧人,百姓如同被照管的牲畜,體現古代“牧民”思想。
  2. 曆史用例
    • 《陳書·世祖紀》提到“朕自居民牧之重”,指君王承擔治理百姓的責任。
    • 明代劉基稱“守令謂之民牧”,說明地方官員(如知府、知縣)也被納入這一概念。

三、用法與演變

四、評價與現況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陳書》《左傳》及明清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白栘畢宿不雅澶淵稱配呆相黛煙搗衣大西洋海嶺端饬搤殺放影凡類風緊贲軍怪豔灌口二郎關文歸全估價還鲊遺書函車之獸賀雀黃魚車寰埏彙刻芔吸焦尾琴急遞解蟄精讀困勉礧硌列巴圈臨終榴榴漏稅蒙迷綿旁枝朋來破綻百出泉魚瑞昌三帛商受蜃牆慎刑食必方丈它它藉藉特進填湧兔園污斥污泥險刻笑呵呵枭枭亵尊夕鼓